圆融精神在宗教对话中的意义(2)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兵

2012-04-17 15:58:07

以判教为前提,中国佛教诸宗对佛教内部的各宗派、各种思想,也以圆融的原则,进行判别平章。诸宗在教理方面亦不无争论,但一般皆限于教内的学术讨论,态度友好,只是有理有据地分析批评对方学说的不圆满,肯定其所对之机,承认其价值,不一概否定。只有对违反佛法之异说,及违犯佛教制度的作法,如三阶教、后期白莲宗等,才进行严厉批评。中国佛教诸宗之间,大多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无不同宗派之间的激烈争斗和战争出现。在这一方面,与印度部派佛教之间因见地不同而分河饮水,及日本、吐蕃佛教亦曾发生佛教内部宗派之间残酷战争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印度佛学空有之争势若水火不兼容,从中国去的玄奘法师特撰《会宗论》三千颂,调和空有,主张“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表现出中国佛学的圆融风格。清末至近代,藏传佛教界由宁玛派大德吉美林巴(1729-1798)等发起的“利美运动”,以调和诸派为宗旨,主张诸宗融通,佛法一味,藏语“利美”,与圆融含义相近。只有对虽然打着佛法旗号而实际危害佛教、欺世误人的附佛法外道,如古之罗祖教、今之“法轮功”邪教等,中国佛教界则毫不客气,如明代附佛法的无为教(罗祖教)盛行,莲池大师号召“凡我释子,宜力攘之。”当代中国佛教界对法轮功邪教从1996年起便不断进行揭露批判。但即使对此类邪教,中国佛教也只是响应其对佛法的假冒和诋毁,进行口诛笔伐,从不以武力主动攻击,而且还注意从此类邪外的流行中反思佛教自身的缺陷,吸取有益的教训,实际上承认邪教也有其充当反面教员的作用。

中国佛教也以判教的圆融精神,对待佛教以外的其它学说,特别是中土传统的儒、道二家之学。佛教入中土之初,即对本土儒、道之学采取顺应、融会的态度,肯定其淑世化民的正面社会作用,并以“辅翼世教”的社会职能自居,以佛教之五戒和会儒家之五常,借道家之用语翻译佛典。与佛教同属宗教的道教,从东晋到元初,有时与佛教矛盾较为尖锐,曾有过几次斗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之灭佛及宋徽宗之抑佛,皆以佛、道冲突为重要背景。但佛教对道教的挑战,从来只是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响应,有理有据地批驳道士对佛教“三破”、“舍华效夷”等攻击及“老子化胡”说之无据,而对道教崇道敬天化民的社会功能,佛教人士也多予肯定。佛教对儒学虽然多行和会,但这种和会只在世间法的层面,在有关出世间的见地问题上,从来注意保持理论的严肃性,分清佛法与世法,指出儒、道二家世界观、心性论的世间性、不究竟性,以显出唯佛法为堪以超出世间的、究竟如实的真理。如吉藏《三论玄义》分辨震旦“三玄”落于无见,与佛法不同;宗密着《华严原人论》,通过追究人生本原、建构宏大体系,显示儒、道之见的不究竟及佛法的究竟。宋元以来,三教一家、三教同源一致,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特别被道教中人所提倡,佛教亦顺应社会需要,持圆融三教的态度,一些佛教大德如智圆、憨山、藕益等还著书立说发挥儒、道之学。然这种圆融,多非如道、儒二家多混淆三教之学尤其核心心性说为一致,而是以佛法判教的方法,只将儒、道之学判为世间人天善法,严格区分三家心性说的不同,显示出佛法的究竟。如憨山《观老庄影响论》判老庄为天乘法,孔子为人乘法,皆不出世间。莲池《竹窗随笔》论儒家喜怒哀乐未发之性尚非佛法之本来心性。其《正讹集·三教一家》云:

三教则诚一家也矣,一家之中,宁无长幼尊卑亲疏耶?佛明空劫以前,最长也,而儒、道言其近;佛者天中天、圣中圣,最尊,而儒、道位在凡;佛证一切众生本来自己,最亲也,而儒、道事乎外。是知理无二致而深浅历然,深浅虽殊,而同归一理。

莲池还撰有《天说》三篇,响应当时传入的基督教对佛教的诋毁,只批驳其说之不合理,而肯定其教人敬天为善,肯定其信奉者皆正人君子,表现出一种谦虚有礼的态度。因为有圆融精神的指导,中国佛教从未像基督教、回教那样强烈排斥异己,发动宗教战争。

圆融精神,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佛教。近的弘法者,大都继承传统的圆融精神,以响应时代及多元文化的挑战。如前辈太虚大师,虽然主张佛教革命,声明自己非某宗某派的传人,而始终立足于中国佛教两千年积淀的传统,肯定传统诸宗的价值,尤其对长期作为中国佛教主流的禅宗特别注重,主张革除禅宗的弊病,稳建于教、戒的基础之上,认为中国佛教若能复兴,仍然在于禅。对科学、哲学等各种现代文化,他以中国佛教传统的判教方法予以评论,批评了多家学说的局限。对西方基督教,他充分肯定其长处,吸收其弘传的经验,认为中国需要基督教而西方需要佛教,然对上帝创世的信仰,也进行了批驳。当代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表现得也很突出,内容是诸宗融合,对外则圆融世法,和谐无争,与政府部门、其它宗教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星云大师进一步发扬太虚大师的圆融精神,表现出更为鲜明的圆融性格,认为现在是“人间圆融的时代”,以“法界融和”为佛光学的基本精神,主张“人间佛教,八宗兼弘”,将从佛陀到现代的南传、北传、汉传、藏传、大乘、小乘、显、密等一切佛法融合为一,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佛法、佛法与世学、僧众与信众、男众与女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各种宗教等,都圆融起来,“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能和睦相处。”他不但如此主张,更如言力行,做了许多圆融佛教各宗派、各种宗教、各种矛盾乃至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实际工作。当今在海外弘法的净空法师等,也常与其它宗教和世俗文化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圆融精神。

三、当今世界呼唤圆融精神

圆融精神,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宝贵。西方未来学家、星象学家们曾经预言:21世纪将结束以往的对抗和战争,走向一个以和平、发展、生态为主题的“宝瓶座”新纪元。这反映了人们对苦难的过去之反省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应该说是人心所向,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美好新世纪的到来,起码需要全人类以明确的和平、发展、生态意识为指导,去排除重重障碍,共同努力营造。

当前的世界,仍然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战争的硝烟仍然弥漫在地球上空。刚刚跨入21世纪的门坎,迎接人们的便是美国“9·11”恐怖事件震天动地的爆炸声,造成3000多人死亡,近千亿美元的损失,至今尚使许多人惊魂不定。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以色列、车臣、非洲等地的局部战争还在继续,恐怖事件、反恐怖斗争此起彼伏。贫与富、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仍然在加剧。中国学者张立文先生说,21世纪的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各文明之间五大冲突,引发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虽然经济在不断发展,贫穷之苦仍然困扰着许多人,据统计,全世界目前贫困(每天收入1美元以下)者有28亿人,其中赤贫者12亿人,极端贫困者约3亿人,长期营养不良者8亿人,中国绝对贫困者达3000万人。到2015年,全世界极端贫困者将达4亿人。穷国与富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贫富差距,都在不断拉大,1960年,占世界总人口20%的富人和20%的穷人收入差距为30:1,到1999年,差距上升为74:1,在40年中增长了1.45倍。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NP超过2.5万美元,49个最不发达国家仅235美元。贫富差距的加大,制造着敌意及偷盗、抢劫、杀人、贪污等罪恶。冲突和战争的根源,除经济因素之外,公认为在于政治、宗教、文化的冲突。在当今中东问题的背后,不难看到历史上耶、回二教“圣战”的阴影。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改善问题尽管已经受到相当重视并着手改变,但问题尚十分严重,全球许多地方破坏生态环境的速度仍然大于保护。盲目开发某种资源而导致其它自然资源破坏、造成更大损失的情况在到处发生。热带雨林在迅速减少,温室效应在不断提高。空气、食物污染及新技术带来的基因污染相当严重,全球自然灾害在不断加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自20世纪50年代的年平均40亿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400亿美元。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有更为加剧的兆头。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也十分严重。经济增长、意义丧失,被认为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价值失范、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犯罪率尤其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提高,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心理和精神问题日益严重,据估计,因压力、紧张和挫折导致的抑郁症,将在2015年成为人类的两大杀手之一。

尽管各种矛盾冲突相当尖锐,与以往相比,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趋势。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日益缩小为一个小村庄。文化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即全球市场化,跨国商品与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国家主权弱化,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它有利于各国经济协调发展、走向共同繁荣,也有使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等负面作用。2000年以来,不少地方兴起反全球化运动,然全球化毕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文化全球化,各种文化、各种宗教之间的碰撞加剧,在不免有矛盾冲突的同时,也促使其互相学习,去伪存真,改造充实自身,最终融合为一体。科学与宗教、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也呈现出整合、融通的趋势。

时代的发展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呼唤着一种能消解各种矛盾冲突,促进全球化、一体化,足以将全人类联结为一体的精神纽带,呼唤着一种没有西方宗教文化对抗性、排斥性、隔碍性缺陷,高扬和谐、和平的指导思想。最适合这种时代需要、内涵深厚的学说,无过于佛学的圆融说。张立文先生针对时代需求,从中国古籍中拈出“和合”二字,进行发挥,创立“和合学”,主要包括和谐、和平、祥和,合作、和好、融合六大精神及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这一学说自是符合时代精神,有其应予重视的现实意义。但与佛法的圆融观相比,还只是一世间的思想,理论深度尚嫌不足,且不解决人们内心深处的宗教需要问题,其影响当然也就有限。

佛法的圆融观,可以运用于处理当今和未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类心灵等各种矛盾冲突,教导人们从整体观和因缘观着眼看待一切,认识到这个世界本来和谐圆满,一切矛盾冲突,无不由人为而致,由人不能如实认识缘起性、一体性,不能控制自己的贪欲嗔恨等烦恼、不能慈爱他人而造成。认识到任何国家、民族、个人,都同生共处于一个“大缘起陀罗尼网”中(《华严经》六相之总相),既各有其独立自主性(别、异、坏三相),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成相),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你愿意与否,都必然同安危、共患难,一地区、一国家、一民族乃至一个人的不和谐,会影响其它,使整个世界都不得安宁,如局部战争必然影响其它地区的经济贸易,所造成的污染会殃及邻国乃至破坏全球生态;部分人的贫困和受压抑会滋生偷盗、抢劫、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生态环境,使富国、富人也难得安乐。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使全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虽然不无男女、长幼、贫富等差别,而尊严、价值、佛性平等不二(《华严经》六相之同相),理应以平等心、慈爱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富国应帮助和带动穷国,富人、富国和社会应扶贫济困,谋求共同发展,才会获得共同的繁荣、富强、安乐。

在文化方面,佛法圆融观判教及对待外学的方法,教人承认各种宗教、各种思想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所对的机宜,应在友好交流中互补,在互相对话、比较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多元互动中促进各自的发展完善,而圆融为人类文化之整体。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佛法圆融观教导人们:自然界作为人类主体(正报)之依报,与人类息息相关,为依正不二的关系,乃人类自身的一部分,并非只是征服的对象。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人类主体自身的不和谐,产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滋生各种疾病。经济建设应从整体思维出发,进行集约式综合资源开发,兼顾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可持续发展。而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在治好人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作为一种依瑜伽实证而建立的哲学观,佛法圆融思想对哲学和科学能不断提供启示。与现有多家线性哲学、思辨哲学相比,圆融哲学高屋建瓴,是立体多维的,是以理性严密思辨而又超越理性思维的,是落实于人心而可以实证的。它描述的无碍境界,其实是对自心潜能的开发,这种玄妙之说,启发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心理学家突破种种人为自设的逻辑疆界,脱离佛法所谓“法执”的系缚,揭破宇宙最深秘奥,如实认识自心,由如实认识心物的深层关系,走出哲学的误区和科学的瓶颈,促使科学大飞跃,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传统的整合。按圆融思想,事事无碍之理乃万法本来具有,当然可以从人心及物质世界中发现,一小片硅片中可容纳大图书馆的全部图书信息、一个细胞中含有全部生命全息等科学成果,使人们不能不想到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说。

圆融思想根本上是一种用于出世间了生死之瑜伽实践的工具,它旨在以圆满无碍的见地,打破各种法执,直下圆证真如,明心见性。这是其主要用途,对佛教徒乃至其它宗教信徒的修持永远具有指导意义。

圆融思想虽然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慧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虽为宗教教义而甚具哲学性质,虽超越意识思维而利用意识思维,可以理性思考而接受,可以由社会现象和科学发展不断提供证据,这使它有超越佛教范围,而广泛运用于世俗生活、科学研究、社会问题处理的功用。全人类如若能掌握圆融的智慧,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心等关系的处理,则一个和平、发展、生态良好的新世纪之创造,殆非难事。

作者:陈兵,1945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转自中国学术论坛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圆融精神在宗教对话中的意义(2)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兵

    2012-04-17 15:58:07

    |
    圆融精神在宗教对话中的意义(2)
    |

    以判教为前提,中国佛教诸宗对佛教内部的各宗派、各种思想,也以圆融的原则,进行判别平章。诸宗在教理方面亦不无争论,但一般皆限于教内的学术讨论,态度友好,只是有理有据地分析批评对方学说的不圆满,肯定其所对之机,承认其价值,不一概否定。只有对违反佛法之异说,及违犯佛教制度的作法,如三阶教、后期白莲宗等,才进行严厉批评。中国佛教诸宗之间,大多保持着和谐融洽的关系,从无不同宗派之间的激烈争斗和战争出现。在这一方面,与印度部派佛教之间因见地不同而分河饮水,及日本、吐蕃佛教亦曾发生佛教内部宗派之间残酷战争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印度佛学空有之争势若水火不兼容,从中国去的玄奘法师特撰《会宗论》三千颂,调和空有,主张“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表现出中国佛学的圆融风格。清末至近代,藏传佛教界由宁玛派大德吉美林巴(1729-1798)等发起的“利美运动”,以调和诸派为宗旨,主张诸宗融通,佛法一味,藏语“利美”,与圆融含义相近。只有对虽然打着佛法旗号而实际危害佛教、欺世误人的附佛法外道,如古之罗祖教、今之“法轮功”邪教等,中国佛教界则毫不客气,如明代附佛法的无为教(罗祖教)盛行,莲池大师号召“凡我释子,宜力攘之。”当代中国佛教界对法轮功邪教从1996年起便不断进行揭露批判。但即使对此类邪教,中国佛教也只是响应其对佛法的假冒和诋毁,进行口诛笔伐,从不以武力主动攻击,而且还注意从此类邪外的流行中反思佛教自身的缺陷,吸取有益的教训,实际上承认邪教也有其充当反面教员的作用。

    中国佛教也以判教的圆融精神,对待佛教以外的其它学说,特别是中土传统的儒、道二家之学。佛教入中土之初,即对本土儒、道之学采取顺应、融会的态度,肯定其淑世化民的正面社会作用,并以“辅翼世教”的社会职能自居,以佛教之五戒和会儒家之五常,借道家之用语翻译佛典。与佛教同属宗教的道教,从东晋到元初,有时与佛教矛盾较为尖锐,曾有过几次斗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武”之灭佛及宋徽宗之抑佛,皆以佛、道冲突为重要背景。但佛教对道教的挑战,从来只是以辩论的方式进行响应,有理有据地批驳道士对佛教“三破”、“舍华效夷”等攻击及“老子化胡”说之无据,而对道教崇道敬天化民的社会功能,佛教人士也多予肯定。佛教对儒学虽然多行和会,但这种和会只在世间法的层面,在有关出世间的见地问题上,从来注意保持理论的严肃性,分清佛法与世法,指出儒、道二家世界观、心性论的世间性、不究竟性,以显出唯佛法为堪以超出世间的、究竟如实的真理。如吉藏《三论玄义》分辨震旦“三玄”落于无见,与佛法不同;宗密着《华严原人论》,通过追究人生本原、建构宏大体系,显示儒、道之见的不究竟及佛法的究竟。宋元以来,三教一家、三教同源一致,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特别被道教中人所提倡,佛教亦顺应社会需要,持圆融三教的态度,一些佛教大德如智圆、憨山、藕益等还著书立说发挥儒、道之学。然这种圆融,多非如道、儒二家多混淆三教之学尤其核心心性说为一致,而是以佛法判教的方法,只将儒、道之学判为世间人天善法,严格区分三家心性说的不同,显示出佛法的究竟。如憨山《观老庄影响论》判老庄为天乘法,孔子为人乘法,皆不出世间。莲池《竹窗随笔》论儒家喜怒哀乐未发之性尚非佛法之本来心性。其《正讹集·三教一家》云:

    三教则诚一家也矣,一家之中,宁无长幼尊卑亲疏耶?佛明空劫以前,最长也,而儒、道言其近;佛者天中天、圣中圣,最尊,而儒、道位在凡;佛证一切众生本来自己,最亲也,而儒、道事乎外。是知理无二致而深浅历然,深浅虽殊,而同归一理。

    莲池还撰有《天说》三篇,响应当时传入的基督教对佛教的诋毁,只批驳其说之不合理,而肯定其教人敬天为善,肯定其信奉者皆正人君子,表现出一种谦虚有礼的态度。因为有圆融精神的指导,中国佛教从未像基督教、回教那样强烈排斥异己,发动宗教战争。

    圆融精神,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佛教。近的弘法者,大都继承传统的圆融精神,以响应时代及多元文化的挑战。如前辈太虚大师,虽然主张佛教革命,声明自己非某宗某派的传人,而始终立足于中国佛教两千年积淀的传统,肯定传统诸宗的价值,尤其对长期作为中国佛教主流的禅宗特别注重,主张革除禅宗的弊病,稳建于教、戒的基础之上,认为中国佛教若能复兴,仍然在于禅。对科学、哲学等各种现代文化,他以中国佛教传统的判教方法予以评论,批评了多家学说的局限。对西方基督教,他充分肯定其长处,吸收其弘传的经验,认为中国需要基督教而西方需要佛教,然对上帝创世的信仰,也进行了批驳。当代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表现得也很突出,内容是诸宗融合,对外则圆融世法,和谐无争,与政府部门、其它宗教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星云大师进一步发扬太虚大师的圆融精神,表现出更为鲜明的圆融性格,认为现在是“人间圆融的时代”,以“法界融和”为佛光学的基本精神,主张“人间佛教,八宗兼弘”,将从佛陀到现代的南传、北传、汉传、藏传、大乘、小乘、显、密等一切佛法融合为一,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佛法、佛法与世学、僧众与信众、男众与女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各种宗教等,都圆融起来,“使世界融和一体,不分种族、国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能和睦相处。”他不但如此主张,更如言力行,做了许多圆融佛教各宗派、各种宗教、各种矛盾乃至中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实际工作。当今在海外弘法的净空法师等,也常与其它宗教和世俗文化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圆融精神。

    三、当今世界呼唤圆融精神

    圆融精神,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宝贵。西方未来学家、星象学家们曾经预言:21世纪将结束以往的对抗和战争,走向一个以和平、发展、生态为主题的“宝瓶座”新纪元。这反映了人们对苦难的过去之反省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应该说是人心所向,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美好新世纪的到来,起码需要全人类以明确的和平、发展、生态意识为指导,去排除重重障碍,共同努力营造。

    当前的世界,仍然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战争的硝烟仍然弥漫在地球上空。刚刚跨入21世纪的门坎,迎接人们的便是美国“9·11”恐怖事件震天动地的爆炸声,造成3000多人死亡,近千亿美元的损失,至今尚使许多人惊魂不定。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以色列、车臣、非洲等地的局部战争还在继续,恐怖事件、反恐怖斗争此起彼伏。贫与富、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仍然在加剧。中国学者张立文先生说,21世纪的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各文明之间五大冲突,引发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虽然经济在不断发展,贫穷之苦仍然困扰着许多人,据统计,全世界目前贫困(每天收入1美元以下)者有28亿人,其中赤贫者12亿人,极端贫困者约3亿人,长期营养不良者8亿人,中国绝对贫困者达3000万人。到2015年,全世界极端贫困者将达4亿人。穷国与富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贫富差距,都在不断拉大,1960年,占世界总人口20%的富人和20%的穷人收入差距为30:1,到1999年,差距上升为74:1,在40年中增长了1.45倍。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NP超过2.5万美元,49个最不发达国家仅235美元。贫富差距的加大,制造着敌意及偷盗、抢劫、杀人、贪污等罪恶。冲突和战争的根源,除经济因素之外,公认为在于政治、宗教、文化的冲突。在当今中东问题的背后,不难看到历史上耶、回二教“圣战”的阴影。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改善问题尽管已经受到相当重视并着手改变,但问题尚十分严重,全球许多地方破坏生态环境的速度仍然大于保护。盲目开发某种资源而导致其它自然资源破坏、造成更大损失的情况在到处发生。热带雨林在迅速减少,温室效应在不断提高。空气、食物污染及新技术带来的基因污染相当严重,全球自然灾害在不断加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自20世纪50年代的年平均40亿美元增加至1999年的400亿美元。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有更为加剧的兆头。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也十分严重。经济增长、意义丧失,被认为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价值失范、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犯罪率尤其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提高,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心理和精神问题日益严重,据估计,因压力、紧张和挫折导致的抑郁症,将在2015年成为人类的两大杀手之一。

    尽管各种矛盾冲突相当尖锐,与以往相比,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趋势。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日益缩小为一个小村庄。文化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即全球市场化,跨国商品与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国家主权弱化,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它有利于各国经济协调发展、走向共同繁荣,也有使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等负面作用。2000年以来,不少地方兴起反全球化运动,然全球化毕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文化全球化,各种文化、各种宗教之间的碰撞加剧,在不免有矛盾冲突的同时,也促使其互相学习,去伪存真,改造充实自身,最终融合为一体。科学与宗教、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也呈现出整合、融通的趋势。

    时代的发展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呼唤着一种能消解各种矛盾冲突,促进全球化、一体化,足以将全人类联结为一体的精神纽带,呼唤着一种没有西方宗教文化对抗性、排斥性、隔碍性缺陷,高扬和谐、和平的指导思想。最适合这种时代需要、内涵深厚的学说,无过于佛学的圆融说。张立文先生针对时代需求,从中国古籍中拈出“和合”二字,进行发挥,创立“和合学”,主要包括和谐、和平、祥和,合作、和好、融合六大精神及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这一学说自是符合时代精神,有其应予重视的现实意义。但与佛法的圆融观相比,还只是一世间的思想,理论深度尚嫌不足,且不解决人们内心深处的宗教需要问题,其影响当然也就有限。

    佛法的圆融观,可以运用于处理当今和未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类心灵等各种矛盾冲突,教导人们从整体观和因缘观着眼看待一切,认识到这个世界本来和谐圆满,一切矛盾冲突,无不由人为而致,由人不能如实认识缘起性、一体性,不能控制自己的贪欲嗔恨等烦恼、不能慈爱他人而造成。认识到任何国家、民族、个人,都同生共处于一个“大缘起陀罗尼网”中(《华严经》六相之总相),既各有其独立自主性(别、异、坏三相),又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成相),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你愿意与否,都必然同安危、共患难,一地区、一国家、一民族乃至一个人的不和谐,会影响其它,使整个世界都不得安宁,如局部战争必然影响其它地区的经济贸易,所造成的污染会殃及邻国乃至破坏全球生态;部分人的贫困和受压抑会滋生偷盗、抢劫、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生态环境,使富国、富人也难得安乐。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使全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虽然不无男女、长幼、贫富等差别,而尊严、价值、佛性平等不二(《华严经》六相之同相),理应以平等心、慈爱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富国应帮助和带动穷国,富人、富国和社会应扶贫济困,谋求共同发展,才会获得共同的繁荣、富强、安乐。

    在文化方面,佛法圆融观判教及对待外学的方法,教人承认各种宗教、各种思想文化,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所对的机宜,应在友好交流中互补,在互相对话、比较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多元互动中促进各自的发展完善,而圆融为人类文化之整体。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佛法圆融观教导人们:自然界作为人类主体(正报)之依报,与人类息息相关,为依正不二的关系,乃人类自身的一部分,并非只是征服的对象。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人类主体自身的不和谐,产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滋生各种疾病。经济建设应从整体思维出发,进行集约式综合资源开发,兼顾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可持续发展。而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在治好人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

    作为一种依瑜伽实证而建立的哲学观,佛法圆融思想对哲学和科学能不断提供启示。与现有多家线性哲学、思辨哲学相比,圆融哲学高屋建瓴,是立体多维的,是以理性严密思辨而又超越理性思维的,是落实于人心而可以实证的。它描述的无碍境界,其实是对自心潜能的开发,这种玄妙之说,启发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心理学家突破种种人为自设的逻辑疆界,脱离佛法所谓“法执”的系缚,揭破宇宙最深秘奥,如实认识自心,由如实认识心物的深层关系,走出哲学的误区和科学的瓶颈,促使科学大飞跃,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精神传统的整合。按圆融思想,事事无碍之理乃万法本来具有,当然可以从人心及物质世界中发现,一小片硅片中可容纳大图书馆的全部图书信息、一个细胞中含有全部生命全息等科学成果,使人们不能不想到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说。

    圆融思想根本上是一种用于出世间了生死之瑜伽实践的工具,它旨在以圆满无碍的见地,打破各种法执,直下圆证真如,明心见性。这是其主要用途,对佛教徒乃至其它宗教信徒的修持永远具有指导意义。

    圆融思想虽然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慧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虽为宗教教义而甚具哲学性质,虽超越意识思维而利用意识思维,可以理性思考而接受,可以由社会现象和科学发展不断提供证据,这使它有超越佛教范围,而广泛运用于世俗生活、科学研究、社会问题处理的功用。全人类如若能掌握圆融的智慧,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心等关系的处理,则一个和平、发展、生态良好的新世纪之创造,殆非难事。

    作者:陈兵,1945年生,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转自中国学术论坛网

    (责任编辑:张宗蕰)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