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简介(2)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6、《太平经》内容大要

    《太平经》诬蔑要采用的是问答体,即真人(弟子)问,神人(天师)答。《太平经》的基本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是:“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不、有兴国文嗣灾害术。“范晔说是:“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杂语。”《神仙传》说是:“专论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以上分析,大致正确。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61人;从属3万6千人,部领36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方针。认为天人一体,人的一切能够影响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灾祸,小则损伤疾病,大则灭国亡家,均与治道有关。并且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表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还以神的权威,劝诫和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谴责他们的贪婪,不劳而获和残暴。要求平等,反对过度剥削,提出一种以建立人人劳动、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晨,还提出保护山林和土地等利于农业生产的主张。三是关于教徒的修养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认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房中、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诸般方术。书中还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知识,可补《黄帝内经》之不足。同时,还重视符咒,宣说服符诵咒能够驱邪求福、治病长生,要求信徒进行斋戒、首过、祈禳、叩拜及育经等活动。四是书中包括有浓重的劝善思想,提出了“承负”的善恶观,认为先人犯有过失,积累日多,由后辈子孙负其过,前人为“承”,后人为“负”。如果为善,则前人积福,后人受荫。这是对“一家三代”的祸福根源而言,与佛教的“三世因果”并不相同。而且推而广之,认为天地人三统共生,如果人类作恶太多,则天地必降灾异,殃及后人。正是因为有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因此劝人为后巨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并方信修正道,可以断除承负而度成仙。总的来说,《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黄老道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7、《太平经》与老子思想

    《太平经》既托名为老君所传授,实际该书的思想受老子影响很深。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得名者。”又是说:“道无所不化。”《太平经钞·乙部》又有几处说:“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夫君贵道德,下刑罚。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这些都是道家的传统观念,为《太平经》直接继承下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该书上承老子遗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经》更着重于老子说的“自然”,并且提出“元气”的概念。如《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又说:“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它认为“元气”和“自然”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此处所谓“元气”、“自然”实际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种表述。

    《太平经》中有许多言论,直接从老子《道德经》中推演而来。如《道得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平经钞·戊部》则说:“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又如《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太平经》第五十八篇则说:“以其华就实,反其伪就真,末穷者宣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再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太平经》第一百零三篇则说:“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由于《太平经》是对东汉时代一般老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经》中那些高深的哲理,专门揭露当时社会的病态,而变得通俗化,容易为大众接受。

    同时,《太平经》又将“道”与“神”两者联系起来,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与道合同,录身正神。”又说:“阳者为道,阴者为刑。阳者为善,阳神助之。阴者为恶,阴神助之。”这种联系也是道家哲学思想转为道教宗教信仰的必然趋势。

8、《太平经》保留在《道藏》中的残卷。

    前面说过,《道藏》中的《太平经》共为67卷,但其中还包括了《太平经钞》10卷所以实在的《太平经》残本只有57卷。《太平经钞》为晚唐时期的道士闾丘方远节录《太平经》而成。据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说:“先是《太平青领书》自汉于真人传授,卷帙浩繁,复文隐秘,先生(指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文约旨博,学者便之。”但宋贾善翔《犹龙传达室》卷四则方《太平经钞》为10卷,《道藏收入本亦为10卷,疑后来卷数有缺。全书仍分为以天干编次的十部,只是把原来每部17卷压缩为1卷。因《太平经》甲部已佚,便以《灵素紫文》来补,与原书的体例和内容都不合。

    此外,在《道藏》中还有《太平经圣君秘旨》,它和《太平经钞》一样,也是《太平经》的节本,内容着重于《太平经》中修养法资料的搜集。据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中说,疑还是闾丘方远所选辑。其书主要是有关守一之法,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及《真道九道》《真道九道》把道分为九类,也是讲存思、内视、祭祀之类。前三类为上,易得度世;中三类“可使真神吏”;后三类为下,“令人惚惚恍恍。”

    此外,《道藏》之内,如《去笈七签》、《要修科仪戒律钞》、《道典论》,并且其他有关道书之中也有一些《太平经》的佚文。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太平经》简介(2)

    本站整理 佚名

    2010-11-01 12:59:11

    |
    《太平经》简介(2)
    |

    6、《太平经》内容大要

        《太平经》诬蔑要采用的是问答体,即真人(弟子)问,神人(天师)答。《太平经》的基本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是:“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不、有兴国文嗣灾害术。“范晔说是:“以阴阳五行为宗,而多杂语。”《神仙传》说是:“专论阴阳、否泰、灾眚之事,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云治国者用之,可以长生,此其旨也。”以上分析,大致正确。

        《太平经》的经义,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构筑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及体系,提出了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最高神名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实即老子),又有一师四辅,即太师彭君,上相方诸宫青童君,上保太丹宫南极元君,上傅白山宫太素真君和上宰西城宫总真王君。其余公卿有司仙真圣品大夫官等361人;从属3万6千人,部领36万,人民则十百千万亿倍等等。二是为帝王治太平提出的一套统治术,占全书的主要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学说为治国方针。认为天人一体,人的一切能够影响天道,人治不得,天必降以灾祸,小则损伤疾病,大则灭国亡家,均与治道有关。并且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表示对明君清官的拥护和向往。还以神的权威,劝诫和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谴责他们的贪婪,不劳而获和残暴。要求平等,反对过度剥削,提出一种以建立人人劳动、周济贫穷的平等社会为目标的太平思想。在一些篇章晨,还提出保护山林和土地等利于农业生产的主张。三是关于教徒的修养方法,其中主要的就是守一之道,认为守一既久,可使形化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房中、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诸般方术。书中还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知识,可补《黄帝内经》之不足。同时,还重视符咒,宣说服符诵咒能够驱邪求福、治病长生,要求信徒进行斋戒、首过、祈禳、叩拜及育经等活动。四是书中包括有浓重的劝善思想,提出了“承负”的善恶观,认为先人犯有过失,积累日多,由后辈子孙负其过,前人为“承”,后人为“负”。如果为善,则前人积福,后人受荫。这是对“一家三代”的祸福根源而言,与佛教的“三世因果”并不相同。而且推而广之,认为天地人三统共生,如果人类作恶太多,则天地必降灾异,殃及后人。正是因为有这种天道所决定的承负,因此劝人为后巨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并方信修正道,可以断除承负而度成仙。总的来说,《太平经》包容了古代道家、方仙道、黄老道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

    7、《太平经》与老子思想

        《太平经》既托名为老君所传授,实际该书的思想受老子影响很深。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得名者。”又是说:“道无所不化。”《太平经钞·乙部》又有几处说:“君宜守道,臣宜守德,道之与德,若衣之表里”、“夫君贵道德,下刑罚。小人反,下道德,上刑罚”、“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这些都是道家的传统观念,为《太平经》直接继承下来。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该书上承老子遗教。除了“道德”而外,《太平经》更着重于老子说的“自然”,并且提出“元气”的概念。如《太平经钞·乙部》中说:“元气自然,共为天地之性也。”又说:“故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它认为“元气”和“自然”是天地的根本,所以又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此处所谓“元气”、“自然”实际上都是老子“道”的另一种表述。

        《太平经》中有许多言论,直接从老子《道德经》中推演而来。如《道得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平经钞·戊部》则说:“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又如《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太平经》第五十八篇则说:“以其华就实,反其伪就真,末穷者宣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再如《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太平经》第一百零三篇则说:“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由于《太平经》是对东汉时代一般老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经》中那些高深的哲理,专门揭露当时社会的病态,而变得通俗化,容易为大众接受。

        同时,《太平经》又将“道”与“神”两者联系起来,如在“《太平经钞·乙部》中说:“与道合同,录身正神。”又说:“阳者为道,阴者为刑。阳者为善,阳神助之。阴者为恶,阴神助之。”这种联系也是道家哲学思想转为道教宗教信仰的必然趋势。

    8、《太平经》保留在《道藏》中的残卷。

        前面说过,《道藏》中的《太平经》共为67卷,但其中还包括了《太平经钞》10卷所以实在的《太平经》残本只有57卷。《太平经钞》为晚唐时期的道士闾丘方远节录《太平经》而成。据宋邓牧《洞霄图志》卷五说:“先是《太平青领书》自汉于真人传授,卷帙浩繁,复文隐秘,先生(指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文约旨博,学者便之。”但宋贾善翔《犹龙传达室》卷四则方《太平经钞》为10卷,《道藏收入本亦为10卷,疑后来卷数有缺。全书仍分为以天干编次的十部,只是把原来每部17卷压缩为1卷。因《太平经》甲部已佚,便以《灵素紫文》来补,与原书的体例和内容都不合。

        此外,在《道藏》中还有《太平经圣君秘旨》,它和《太平经钞》一样,也是《太平经》的节本,内容着重于《太平经》中修养法资料的搜集。据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中说,疑还是闾丘方远所选辑。其书主要是有关守一之法,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及《真道九道》《真道九道》把道分为九类,也是讲存思、内视、祭祀之类。前三类为上,易得度世;中三类“可使真神吏”;后三类为下,“令人惚惚恍恍。”

        此外,《道藏》之内,如《去笈七签》、《要修科仪戒律钞》、《道典论》,并且其他有关道书之中也有一些《太平经》的佚文。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