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千里路,绵绵一纸书——浙江大学道教研究中心孔令宏教授“取经”实录(2)

道教之音 李东

2013-01-26 06:20:48

老实说,我心里是有一点怨气的。这个附体的什么神灵,肯定不是道教的神,否则怎么可能不知道孔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呢。孔老师这么辛苦的跑来并不是有什么名利可图,相反还自掏腰包,只是单纯的为了发扬光大道教文化。回来的路上我一直都有一点闷闷不乐的,那些人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不能支持一下呢!可孔老师却很平和地说:“没有关系,保持一颗平常心吧!我们也要理解他们。他们的处境,如今的社会,不能信任别人是必然的。他们也有权利保护自己的东西。”停了停,他又说:“我只是可惜那些经书!许多人到现在都不能觉悟,将经书死抱在手里非子孙不传,这却直接导致了经书渐渐的失传。这对于道教文化的传承是一笔多么大的损失啊!所以我们现在才要抓紧做这项工作,把这些经书整理保存下来。这样,我们的后代才有根可寻。”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孔老师的脸上有一种坚毅的神情。我默默的点了点头,喜怒不由于己身,相比之下我的境界太小了。

四、天地交泰

孔老师对道教文化的关怀不仅体现在经书上,对于一些道场、法事,他也常常跟踪学习,他说,只有参与实践才能真正了解道教,而且这些法事的程式中常常承载了很多宝贵的民俗遗产。每次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只要有这样的机会,孔老师都不会轻易错过。

这次孔老师带领着我们团队顶着寒风雪冻,来了到浙西南山区很偏远的缙云,据说这里是很多民间道士的集聚地,有大量的经书急需挖掘和保护,此次前往的目的是为了观摩当地举行的一场法事。我们连夜奔赴缙云石笕,浙江第二山峰大洋山,深山老林,经过了无数个崎岖险峻的山道,到达时已是深夜。正值寒冬,山里的空气冷到了极点,一下子就把人冻透了。然而,一眼望见道观里张灯结彩的热闹景象,立即让人沸腾了起来!

缙云道士的法会仪式大部分承袭古法,甚至连“翻九楼”、“炼火”都能见到,此地的音乐也很有地方特色,“唱鼓词”、“迎十四娘娘”都能听闻,亲临现场,让我们不由地期待起来。法事一开始,我们的工作也开始了,有的负责拍摄道士的现场表演,有的记录口述,有的负责翻印经书,投入到这热闹的气氛中,真忘了时下的寒冬腊月,感觉好像披上了温暖的外衣,大家情不自禁的都露出了笑容,孔老师更是开心的忘了白天与黑夜。

道士送拜章,禹步踏天罡。忽遇取经人,两鬓染雪霜。

同是上清客,共饮酒一觞。常感天尊法,携我太虚游!

七年,两千五百多天。这绝不仅仅是摆在纸上的数字,而是孔老师一天天执着的累积。刮风下雨,烈日阴霾;田野山间,闹市小巷,孔老师的身影不知什么时候在我心底生根发芽了。我常常在悄悄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孔老师如此坚持?”每当看见他轻轻抚摩那些好不容易找到的经书时,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温柔的神情,我似乎又有了答案。

听说平阳有一位祖传多代的郑道长,虽已年过古稀,却还仍然坚持做法事。一得到这个消息,孔老师立刻就动身去平阳,一刻也不愿意耽搁。好像哪怕去晚了一秒,经书就会消失一样。

在当地老王大哥的介绍下,孔老师和郑道长见面了,两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郑道长祖传23带,弟子云集,桃李遍布。谈到目前中国道教的现状,两个人都停了下来,不由的叹息。他也意识到了保护道教典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常高兴有孔老师这样的学者来做这件事。他非常愿意和支持孔老师拍摄他的经书。郑道长的经书保存得很好且分类清晰,他给我们一一做了详细介绍,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行内”知识。

昏黄的灯光下,我们拍摄了整整一天。腰很酸,胳膊也很疼,但却不觉得累。一页页的书纸,泛着淡淡的光晕,有隐隐的墨香。伴着徐徐清风,有一种祥和的气息在心间缭绕,太多的喜悦无法言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辛弃疾的句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经年的等待之后,在对的地方遇上了一个对的人,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抬头望了望一脸满足认真拍摄的孔老师,我想,这些经书应该也如我们一般的欢喜雀跃吧!伸出手来轻轻抚摸书上的字迹,我的心底升起一种莫名的情绪。似乎,那就是幸福!

五、一阳复生

虽然没有唐僧取经那一路的妖魔鬼怪,孔老师的“取经”之路也是山高水远,路途坎坷。如果只是这些身体上的辛苦和劳累,稍微有点毅力的人还可以咬咬牙坚持下去,那么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就很少还有人能坦然面对坚持不懈了。而孔老师却做到了!

2012年中秋节的前夕,孔老师得知永嘉有一位高道恰逢中秋在家,于是便邀请非遗中心的胡老师一同前往。两个人放弃了中秋节的阖家团聚,一路开车往永嘉赶去。依旧是车技好的孔老师开车,胡老师在副驾驶座上轻松的哼着歌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在车驶进一个隧道的时候,灯光突然一下子黯淡下来,孔老师的视线变得模糊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孔老师隐约感觉到前方似乎有障碍,他下意识地往右轻轻一打方向盘,谁料车轮一下子就轧到了紧靠隧道右壁的台阶上。由于惯性,整个车被高高的抬了起来,“嘭”的一声猛撞到了墙上。危机关头,孔老师冷静处理,硬是把住方向盘,还好车子没有侧翻,减慢速度移出隧道口,停到硬路基上。紧急下车一看左前轮已卡死,冒着青烟很可怕。车马上打双跳灯,设置警示牌,跑到安全地方。这时心脏却砰砰地跳个不停,惊吓得似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卡在喉咙里话都说不出来。两个人被卡在车里,动弹不得。据事后胡老师回想起来,那一刻,四周似乎非常安静,只能听见心脏在疯狂跳动的声音。好在两个人受的伤都不算太严重。每当回忆起那次事故时,胡老师仍然很激动。他说:只有在直面死亡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生命的可贵,才能清晰地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当我们问到孔老师的时候,他却是一贯的淡然,并没有多说什么。稍微休息了几天,又投身到工作中去了。他那忙碌的身影和坚定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一种信念。那里面,有一种责任的担当,有一种弘道的使命,还有一种笃定的信心!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天不绝此道,则传道的生命亦不能断绝!向天道致敬!向生命致敬!向无畏的弘道精神致敬!

清晨,孔老师带领学生去拜访一位全真坤道,小小的道观坐落在深山的翠竹茂林之间。拾级而上,拨开淡淡的轻雾,我们仿佛走入了仙境,红尘俗世被隔在远远的山外。道观里住着没有血缘关系的三代人:老师傅,她的徒弟,以及一个捡来的婴儿。她们的关系亲近得就像一家祖孙三代,但又超脱了凡间烟火的情爱纠葛。

老师傅拿出三支香一一点燃,当香烟在四周弥散开来的时候,一切显得那么澄澈空灵。只有老师傅低诵《太上玄门功课经》的声音在静静的回荡:

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三愿皇王万岁,四愿国土清平,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十一愿诸神拥护,十二愿亡者超生。一切飞禽走兽,一切蝼蚁蛇虫,一切冤家债主,一切男女孤魂、四生六道,一切寒林,闻经听法,早得超升……

孔老师也默默地和着经文,抬起头来,我看见天空中那片片西行的瑞云停了下来。我想,上清必有所感,为之驻足,看这尘间是谁在许愿,如此虔诚。

“哇”的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山间的宁静,阳光终于穿破轻雾照射下来。整个世界一瞬间明亮起来,一切变得那么的生机勃勃。这一声一声的啼哭,嚎而不哑,精之至纯,震撼人心。在这啼哭声中,我听到了生命延续的力量,我看到了香火传承的希望!

后记:作为孔老师的一名学生,作为取经团队的一名成员,我深深地被孔老师的事迹所感动,选取部分片段写成此文,微表崇敬之情。此文写作,感谢全体团队人员分享经历,感谢浙大非遗中心胡葛福老师多次陪同,感谢丽水自由撰稿人吴杰老师提供素材,感谢浙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刘睿同学润笔。惟望我们能继续跟随孔老师的脚步,肩负起传承道教文化的重任。

(本文作者: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李东)

附: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以孔令宏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已在浙江找到2832册从未公开出版过的道教文献,年代早自康熙17年,晚至2011年。从这些文献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1)清微派、东华派的传承不是到明初就结束了,而是传承至今。2)民间散居道士的私自授箓较为普遍,散居道士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值得系统深入地展开研究。3)清代中后期全真道在浙江及周边地区有广泛的传播,其间私相授予方便戒的现象比较普遍。4)清代至现在新出道教科仪书很多,可以刷新学界对道教科仪的很多认识。5)散居道士的宗教修养不见得低,他们往往把科仪与风水、择日等术紧密结合。6)散居道士与道庙、道教协会、政府的关系颇为复杂,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展开研究。

根据已掌握的线索和目前的成果测算,总计能找到的道书应该超过10,000册,除去不同版本的重复外,不重复的道书册数应该在6,000册左右,总字数应该在7,000万字左右,比《中华道藏》还多出1000多万字。这些文献将合称《浙江道藏》或《中华续道藏》(暂定名)。如能出版,无疑是道教历史上继明代编修《道藏》之后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对认识清代以来道教的发展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诸多道教史著作都不得不改写!

由于缺少经费,继续搜集和后面的分类、整理、点校难以进行。本项目预算需用二千三百万元经费,历时五年完成。希望得到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使我们能把这一重大历史文献工程项目完成,并尽快得以出版。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迢迢千里路,绵绵一纸书——浙江大学道教研究中心孔令宏教授“取经”实录(2)

    道教之音 李东

    2013-01-26 06:20:48

    |
    迢迢千里路,绵绵一纸书——浙江大学道教研究中心孔令宏教授“取经”实录(2)
    |

    老实说,我心里是有一点怨气的。这个附体的什么神灵,肯定不是道教的神,否则怎么可能不知道孔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呢。孔老师这么辛苦的跑来并不是有什么名利可图,相反还自掏腰包,只是单纯的为了发扬光大道教文化。回来的路上我一直都有一点闷闷不乐的,那些人为什么就不能理解不能支持一下呢!可孔老师却很平和地说:“没有关系,保持一颗平常心吧!我们也要理解他们。他们的处境,如今的社会,不能信任别人是必然的。他们也有权利保护自己的东西。”停了停,他又说:“我只是可惜那些经书!许多人到现在都不能觉悟,将经书死抱在手里非子孙不传,这却直接导致了经书渐渐的失传。这对于道教文化的传承是一笔多么大的损失啊!所以我们现在才要抓紧做这项工作,把这些经书整理保存下来。这样,我们的后代才有根可寻。”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孔老师的脸上有一种坚毅的神情。我默默的点了点头,喜怒不由于己身,相比之下我的境界太小了。

    四、天地交泰

    孔老师对道教文化的关怀不仅体现在经书上,对于一些道场、法事,他也常常跟踪学习,他说,只有参与实践才能真正了解道教,而且这些法事的程式中常常承载了很多宝贵的民俗遗产。每次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只要有这样的机会,孔老师都不会轻易错过。

    这次孔老师带领着我们团队顶着寒风雪冻,来了到浙西南山区很偏远的缙云,据说这里是很多民间道士的集聚地,有大量的经书急需挖掘和保护,此次前往的目的是为了观摩当地举行的一场法事。我们连夜奔赴缙云石笕,浙江第二山峰大洋山,深山老林,经过了无数个崎岖险峻的山道,到达时已是深夜。正值寒冬,山里的空气冷到了极点,一下子就把人冻透了。然而,一眼望见道观里张灯结彩的热闹景象,立即让人沸腾了起来!

    缙云道士的法会仪式大部分承袭古法,甚至连“翻九楼”、“炼火”都能见到,此地的音乐也很有地方特色,“唱鼓词”、“迎十四娘娘”都能听闻,亲临现场,让我们不由地期待起来。法事一开始,我们的工作也开始了,有的负责拍摄道士的现场表演,有的记录口述,有的负责翻印经书,投入到这热闹的气氛中,真忘了时下的寒冬腊月,感觉好像披上了温暖的外衣,大家情不自禁的都露出了笑容,孔老师更是开心的忘了白天与黑夜。

    道士送拜章,禹步踏天罡。忽遇取经人,两鬓染雪霜。

    同是上清客,共饮酒一觞。常感天尊法,携我太虚游!

    七年,两千五百多天。这绝不仅仅是摆在纸上的数字,而是孔老师一天天执着的累积。刮风下雨,烈日阴霾;田野山间,闹市小巷,孔老师的身影不知什么时候在我心底生根发芽了。我常常在悄悄问自己:“是什么力量让孔老师如此坚持?”每当看见他轻轻抚摩那些好不容易找到的经书时,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温柔的神情,我似乎又有了答案。

    听说平阳有一位祖传多代的郑道长,虽已年过古稀,却还仍然坚持做法事。一得到这个消息,孔老师立刻就动身去平阳,一刻也不愿意耽搁。好像哪怕去晚了一秒,经书就会消失一样。

    在当地老王大哥的介绍下,孔老师和郑道长见面了,两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郑道长祖传23带,弟子云集,桃李遍布。谈到目前中国道教的现状,两个人都停了下来,不由的叹息。他也意识到了保护道教典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常高兴有孔老师这样的学者来做这件事。他非常愿意和支持孔老师拍摄他的经书。郑道长的经书保存得很好且分类清晰,他给我们一一做了详细介绍,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行内”知识。

    昏黄的灯光下,我们拍摄了整整一天。腰很酸,胳膊也很疼,但却不觉得累。一页页的书纸,泛着淡淡的光晕,有隐隐的墨香。伴着徐徐清风,有一种祥和的气息在心间缭绕,太多的喜悦无法言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辛弃疾的句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经年的等待之后,在对的地方遇上了一个对的人,这应该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抬头望了望一脸满足认真拍摄的孔老师,我想,这些经书应该也如我们一般的欢喜雀跃吧!伸出手来轻轻抚摸书上的字迹,我的心底升起一种莫名的情绪。似乎,那就是幸福!

    五、一阳复生

    虽然没有唐僧取经那一路的妖魔鬼怪,孔老师的“取经”之路也是山高水远,路途坎坷。如果只是这些身体上的辛苦和劳累,稍微有点毅力的人还可以咬咬牙坚持下去,那么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就很少还有人能坦然面对坚持不懈了。而孔老师却做到了!

    2012年中秋节的前夕,孔老师得知永嘉有一位高道恰逢中秋在家,于是便邀请非遗中心的胡老师一同前往。两个人放弃了中秋节的阖家团聚,一路开车往永嘉赶去。依旧是车技好的孔老师开车,胡老师在副驾驶座上轻松的哼着歌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在车驶进一个隧道的时候,灯光突然一下子黯淡下来,孔老师的视线变得模糊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孔老师隐约感觉到前方似乎有障碍,他下意识地往右轻轻一打方向盘,谁料车轮一下子就轧到了紧靠隧道右壁的台阶上。由于惯性,整个车被高高的抬了起来,“嘭”的一声猛撞到了墙上。危机关头,孔老师冷静处理,硬是把住方向盘,还好车子没有侧翻,减慢速度移出隧道口,停到硬路基上。紧急下车一看左前轮已卡死,冒着青烟很可怕。车马上打双跳灯,设置警示牌,跑到安全地方。这时心脏却砰砰地跳个不停,惊吓得似乎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卡在喉咙里话都说不出来。两个人被卡在车里,动弹不得。据事后胡老师回想起来,那一刻,四周似乎非常安静,只能听见心脏在疯狂跳动的声音。好在两个人受的伤都不算太严重。每当回忆起那次事故时,胡老师仍然很激动。他说:只有在直面死亡的时候,我们才知道生命的可贵,才能清晰地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当我们问到孔老师的时候,他却是一贯的淡然,并没有多说什么。稍微休息了几天,又投身到工作中去了。他那忙碌的身影和坚定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一种信念。那里面,有一种责任的担当,有一种弘道的使命,还有一种笃定的信心!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天不绝此道,则传道的生命亦不能断绝!向天道致敬!向生命致敬!向无畏的弘道精神致敬!

    清晨,孔老师带领学生去拜访一位全真坤道,小小的道观坐落在深山的翠竹茂林之间。拾级而上,拨开淡淡的轻雾,我们仿佛走入了仙境,红尘俗世被隔在远远的山外。道观里住着没有血缘关系的三代人:老师傅,她的徒弟,以及一个捡来的婴儿。她们的关系亲近得就像一家祖孙三代,但又超脱了凡间烟火的情爱纠葛。

    老师傅拿出三支香一一点燃,当香烟在四周弥散开来的时候,一切显得那么澄澈空灵。只有老师傅低诵《太上玄门功课经》的声音在静静的回荡:

    一愿风调雨顺,二愿五谷丰登,三愿皇王万岁,四愿国土清平,五愿民安物阜,六愿福寿康宁,七愿灾消祸散,八愿水火无侵,九愿聪明智慧,十愿学道成真,十一愿诸神拥护,十二愿亡者超生。一切飞禽走兽,一切蝼蚁蛇虫,一切冤家债主,一切男女孤魂、四生六道,一切寒林,闻经听法,早得超升……

    孔老师也默默地和着经文,抬起头来,我看见天空中那片片西行的瑞云停了下来。我想,上清必有所感,为之驻足,看这尘间是谁在许愿,如此虔诚。

    “哇”的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山间的宁静,阳光终于穿破轻雾照射下来。整个世界一瞬间明亮起来,一切变得那么的生机勃勃。这一声一声的啼哭,嚎而不哑,精之至纯,震撼人心。在这啼哭声中,我听到了生命延续的力量,我看到了香火传承的希望!

    后记:作为孔老师的一名学生,作为取经团队的一名成员,我深深地被孔老师的事迹所感动,选取部分片段写成此文,微表崇敬之情。此文写作,感谢全体团队人员分享经历,感谢浙大非遗中心胡葛福老师多次陪同,感谢丽水自由撰稿人吴杰老师提供素材,感谢浙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刘睿同学润笔。惟望我们能继续跟随孔老师的脚步,肩负起传承道教文化的重任。

    (本文作者: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  李东)

    附: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以孔令宏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已在浙江找到2832册从未公开出版过的道教文献,年代早自康熙17年,晚至2011年。从这些文献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1)清微派、东华派的传承不是到明初就结束了,而是传承至今。2)民间散居道士的私自授箓较为普遍,散居道士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值得系统深入地展开研究。3)清代中后期全真道在浙江及周边地区有广泛的传播,其间私相授予方便戒的现象比较普遍。4)清代至现在新出道教科仪书很多,可以刷新学界对道教科仪的很多认识。5)散居道士的宗教修养不见得低,他们往往把科仪与风水、择日等术紧密结合。6)散居道士与道庙、道教协会、政府的关系颇为复杂,可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展开研究。

    根据已掌握的线索和目前的成果测算,总计能找到的道书应该超过10,000册,除去不同版本的重复外,不重复的道书册数应该在6,000册左右,总字数应该在7,000万字左右,比《中华道藏》还多出1000多万字。这些文献将合称《浙江道藏》或《中华续道藏》(暂定名)。如能出版,无疑是道教历史上继明代编修《道藏》之后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对认识清代以来道教的发展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诸多道教史著作都不得不改写!

    由于缺少经费,继续搜集和后面的分类、整理、点校难以进行。本项目预算需用二千三百万元经费,历时五年完成。希望得到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使我们能把这一重大历史文献工程项目完成,并尽快得以出版。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