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道家令戒》看道教历史(3)

道教之音 钟国发

2015-10-26 22:08:02

三、《大道家令戒》中的道教诸派

《大道家令戒》宣称,道教组织传世的最初形态是干吉于琅琊所受的太平道。所谓“太平之道起于东方”,其实正是陈寅恪先生早年注意到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陈寅恪所论魏晋滨海地域的天师道,其实恐怕已经是原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混合物了。或许正如刘屹所论:“早在永嘉之乱前,江东地区就有‘天师道’组织的存在。而其时其地的‘天师道’未必是从巴蜀汉中传来的‘西部传统’五斗米道,而很可能是东部滨海地区旧有的传统,即‘东部传统’。”所谓“初化气微,听得饮食、阴阳,化宽至于父母兄弟酌祭之神”,是指太平道继承了西汉后期以来今文经学和谶纬所代表的魅化趋向,作为汉代儒教内部一种异端倾向分裂出来,与儒教的距离没有完全拉开,因而在饮食、男女关系、祭祀礼仪等方面还不像后来的道教有那么多特殊规定与禁戒,“《太平经》包容儒教祭仪与各种民间祭祀,但强调‘其道多邪,其神精不可常使也’。”太平道是汉末的民间新兴道派,《大道家令戒》把它的产生时代推前到“周之末世”,把它的创教领袖从张角换成干吉,虽然不免给史家留下笑柄,但却体现了文化水准不高的曹魏五斗米道知识精英建构本教神圣历史的真诚努力。此举既想为最高神老君充实神圣事迹,又想通过转移历史时空、调换领袖的方式,为已被官方镇压的太平道探索政治上合法化的缝隙。

按《大道家令戒》所说,道教传世的另一种形态(未必体现为组织),是关令尹喜在西关所受的以《五千文》为代表的神仙之说,其禁戒比太平道严格一些。这是想把传世的各种神仙道派,都纳入自己所奉的最高神老君旗下。不过后来在东晋江南兴盛的主要仙道组织上清派和灵宝派,都没有按照这条道走,它们另起炉灶,推出元始天尊为最高神。

按《大道家令戒》所说,佛教是道教组织传世的另一种形态。这其实就是后世多屡次引起佛道斗争的“老子化佛说”。所谓“其禁至重,无阴阳之施,不杀生饮食”,正是佛教戒律制度的概括。所谓“真道兴焉。非但为胡不为秦,秦人不得真道”,反映出当时五斗米道对佛教的包容态度,不但不排斥,而且承认对方是“真道”,颇有些钦佩、羡慕。事实上,汉魏晋南北朝民间道教组织在探索改革道路时,很大程度上是把佛教作为学习榜样的。

按《大道家令戒》所说,儒教也是道教传世的另一种形态。所谓“赤汉承天,道佐代乱,出黄石之书以授张良”,所谓“魏氏承天驱除,历使其然;载在河洛,悬象垂天。是吾顺天奉时,以国师命武帝行天下”,都是大道指导儒教建构政治秩序。《道德经》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五斗米道把儒教看作达广义道教系统中一种较低的层次,当理想的道教秩序不能建立时,儒教秩序也可以当作一种暂时的替代品,所以汉中“义国损颠”以后,老君可以向道民宣布“今吾避世,以汝付魏”。

《大道家令戒》把张氏五斗米道美称为“正一盟威之道”。古代中国宗教思想的一大特点,是多元包容,和谐共生。张氏神圣家族秉持的也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大道教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所受的“正一盟威之道”是最纯正的道,但是其它道派也各有其价值和地位。他们希望达成以正一盟威之道为核心的大联合,太平道、各种神仙道、佛教、儒教都在其中。他们这个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到了南北朝初期,南北两方道教分别以统一的形式取得了官方正统地位,从而在南北两方分别形成了儒佛道三元一体的复合型宗教体制。加入这一体制的南方道教,是以东晋的上清、灵宝、三皇三大经系为核心,吸收东汉以来的天师道等组织,由共同判教体系缔结的一个统一整体,天师道在其中处于底层。随后北方道教逐渐接受南方道教的判教体系,至隋朝统一南北以后,全国性的儒佛道三元一体的复合型宗教体制就自然定型了。

(本文作者:钟国发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

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从《大道家令戒》看道教历史(3)

    道教之音 钟国发

    2015-10-26 22:08:02

    |
    从《大道家令戒》看道教历史(3)
    |

    三、《大道家令戒》中的道教诸派

    《大道家令戒》宣称,道教组织传世的最初形态是干吉于琅琊所受的太平道。所谓“太平之道起于东方”,其实正是陈寅恪先生早年注意到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陈寅恪所论魏晋滨海地域的天师道,其实恐怕已经是原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混合物了。或许正如刘屹所论:“早在永嘉之乱前,江东地区就有‘天师道’组织的存在。而其时其地的‘天师道’未必是从巴蜀汉中传来的‘西部传统’五斗米道,而很可能是东部滨海地区旧有的传统,即‘东部传统’。”所谓“初化气微,听得饮食、阴阳,化宽至于父母兄弟酌祭之神”,是指太平道继承了西汉后期以来今文经学和谶纬所代表的魅化趋向,作为汉代儒教内部一种异端倾向分裂出来,与儒教的距离没有完全拉开,因而在饮食、男女关系、祭祀礼仪等方面还不像后来的道教有那么多特殊规定与禁戒,“《太平经》包容儒教祭仪与各种民间祭祀,但强调‘其道多邪,其神精不可常使也’。”太平道是汉末的民间新兴道派,《大道家令戒》把它的产生时代推前到“周之末世”,把它的创教领袖从张角换成干吉,虽然不免给史家留下笑柄,但却体现了文化水准不高的曹魏五斗米道知识精英建构本教神圣历史的真诚努力。此举既想为最高神老君充实神圣事迹,又想通过转移历史时空、调换领袖的方式,为已被官方镇压的太平道探索政治上合法化的缝隙。

    按《大道家令戒》所说,道教传世的另一种形态(未必体现为组织),是关令尹喜在西关所受的以《五千文》为代表的神仙之说,其禁戒比太平道严格一些。这是想把传世的各种神仙道派,都纳入自己所奉的最高神老君旗下。不过后来在东晋江南兴盛的主要仙道组织上清派和灵宝派,都没有按照这条道走,它们另起炉灶,推出元始天尊为最高神。

    按《大道家令戒》所说,佛教是道教组织传世的另一种形态。这其实就是后世多屡次引起佛道斗争的“老子化佛说”。所谓“其禁至重,无阴阳之施,不杀生饮食”,正是佛教戒律制度的概括。所谓“真道兴焉。非但为胡不为秦,秦人不得真道”,反映出当时五斗米道对佛教的包容态度,不但不排斥,而且承认对方是“真道”,颇有些钦佩、羡慕。事实上,汉魏晋南北朝民间道教组织在探索改革道路时,很大程度上是把佛教作为学习榜样的。

    按《大道家令戒》所说,儒教也是道教传世的另一种形态。所谓“赤汉承天,道佐代乱,出黄石之书以授张良”,所谓“魏氏承天驱除,历使其然;载在河洛,悬象垂天。是吾顺天奉时,以国师命武帝行天下”,都是大道指导儒教建构政治秩序。《道德经》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五斗米道把儒教看作达广义道教系统中一种较低的层次,当理想的道教秩序不能建立时,儒教秩序也可以当作一种暂时的替代品,所以汉中“义国损颠”以后,老君可以向道民宣布“今吾避世,以汝付魏”。

    《大道家令戒》把张氏五斗米道美称为“正一盟威之道”。古代中国宗教思想的一大特点,是多元包容,和谐共生。张氏神圣家族秉持的也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大道教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所受的“正一盟威之道”是最纯正的道,但是其它道派也各有其价值和地位。他们希望达成以正一盟威之道为核心的大联合,太平道、各种神仙道、佛教、儒教都在其中。他们这个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到了南北朝初期,南北两方道教分别以统一的形式取得了官方正统地位,从而在南北两方分别形成了儒佛道三元一体的复合型宗教体制。加入这一体制的南方道教,是以东晋的上清、灵宝、三皇三大经系为核心,吸收东汉以来的天师道等组织,由共同判教体系缔结的一个统一整体,天师道在其中处于底层。随后北方道教逐渐接受南方道教的判教体系,至隋朝统一南北以后,全国性的儒佛道三元一体的复合型宗教体制就自然定型了。

    (本文作者:钟国发   原文为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道教之音专稿转载请标注来源)

    更多链接

    正一道教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