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2)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红

2015-12-02 15:59:06

笔者认为,这一中秋玩月诗诗境表现出来的不同,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中秋在唐代还不是一个大众化民俗化的节日,及至宋代则已为民众所普遍接受了。从唐人诗歌来看,唐代的中秋玩月,主要为了吟诗抒情,即如欧阳詹所说“既得古人所玩之意,宜袭古人所玩之事,作玩月诗”,可以说多限于文人的风尚趣味,如《开元天宝遗事》载:“苏颋与李乂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6](P84)而宋代,据史料记载,民众的节日宴赏渐次与士子的诗筵笔会并行,甚至更为普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的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16](P56)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曰:“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站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寠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17](P24)这种市井人家在中秋之夜游乐嬉戏的出现,是八月十五内容本身的变化。而这种娱乐化的倾向,与民间的道教信仰亦不无关联。

三、中秋玩月与道教许逊信仰

在南宋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中,所摘录前代中秋的诗文典故,有相当一部分是道教的神仙传说,其中引述唐裴铏《传奇》中的一篇《文箫》,描述了唐文宗大和年间八月十五的民间信仰,尤其值得关注:

大和末岁……钟陵有西山,山有游帷观,即许仙君逊上升地也,每岁至中秋上升日,吴、越、楚、蜀人,不远千里而携契名香、珍果、绘绣、金钱,设斋醮,求福佑。时钟陵人万数,车马喧阗,士女栉比,数十里若阛阓,其间有豪杰,多以金召名姝善讴者,夜与丈夫闲立,握臂连踏而唱,其调清,其词艳,惟对答敏捷者胜。[18](P88)

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所说,《传奇》中的《文箫》此篇当为唐人裴铏于大中年间隐于西山时所闻。[19](P857)许逊是道教中净明道派所尊奉的祖师,传说他正是于晋宁康二年八月十五日,在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附近)举家飞升的。关于许逊升天的民间信仰,日本学者洼德忠在《道教史》中有如下叙述:“此后人们一直信仰许逊,在隋朝,这种信仰曾一度淡薄,但到唐代,由于胡慧超给许逊信仰增加了‘孝道之法’的内容,于是对他的信仰得以复活,因而在唐代对许逊的信仰自然有了新的发展。”[20](P257)

关于许逊,《道藏》中收录许真君传颇多,多数出于宋元,唯有《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为唐代传记。[21](P333)在这一《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中,有文字揭示了这一传记的写作时间及当地八月十五的情形:

从晋元康二年真君举家飞升之后,至唐元和十四年约五百六十二年,递代相承,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22](P843)

在宋《宣和书谱》中,这一段内容简略概述为:“大和中,进士文萧客寓钟陵,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萧往观焉。”[23](P39)

从《传奇》以及上述《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西山此处作为许逊升天之地,受到了四乡百姓的膜拜,晋以后数百年间,每至中秋前后,他们升坛进表、焚香乞福,进行道教活动,可达三天三夜。而到唐代文宗大和年间,因为钟陵西山的游帷观是许逊升天的地方,每年到了八月十五许逊升天的纪念日,吴、越、楚、蜀各地的人们,不远千里携带名香、珍果、绘绣、金钱而来,在此设斋醮,求福佑。彼时钟陵人有数万之多,车马士女熙熙攘攘,几十里内有如市集。而其间豪杰请来有名的歌女,到了夜晚男女连臂踏歌,彼此对答,曲调清丽,而歌词香艳,机敏者才能取胜,俨然一场中秋赛歌会的情形。

由于道教传说中许逊于八月十五日在洪州西山升天,民众出于信仰的关系,汇聚于此,主要的目的是举行道教仪式。而伴随着道教在唐代的发展,许逊信仰因为增加了孝的内容而受到统治者的支持,至唐文宗大和年间,八月十五许逊升天信仰为吴、越、楚、闽南方各地民众所接受,其活动内容从道教仪式进而推广至普通民众的娱乐活动(所谓妇女踏歌,即是节日娱乐的一种典型形式),而从参加者数万之多,士女栉比绵延数十里的热闹情景来看,这一时期的八月十五已可谓地方性节日。我们可以推论,随着中唐以降这种道教信仰世俗化活动的展开,以及宋代城市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八月十五在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民众所普遍接受,并逐渐衍生出团圆等新的节日内涵。

综上所述,从时间来看,唐代的中秋玩月诗,多作于唐玄宗以后,这与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兴盛有着密切关系。玄宗时期道教的兴盛,是中秋玩月诗及玄宗游月宫传说流行的主要原因。在唐代中秋玩月诗中既包含有中国传统题材的内容,亦明显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诗境多趋清冷,与神仙传说有关。而道教中的许逊升天的信仰,则为唐代南方八月十五中秋节日的世俗化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欧阳詹.秋月赋[A].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张泽咸.唐代的节日[A].一得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孙机,杨泓.寻常的精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6]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之天宝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李昉.太平广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高国藩.敦煌俗文化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2)[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

[12]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3]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天咫[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4]皇甫枚.旧小说(乙集5)[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15]蒲积中编,徐敏霞校点.古今岁时杂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8)[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7]吴自牧.梦粱录(卷4)[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8]唐裴铏著,周楞伽辑注.裴铏传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0][日]洼德忠.道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1]任继愈.道藏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2]孝道吴许二真君传[A].道藏(第6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3]宋轶名,顾逸点校.宣和书谱(卷5)[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注:

①关于柳宗元《龙城录》一书真伪,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有详细考证,结论为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唐代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2)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朱红

    2015-12-02 15:59:06

    |
    唐代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2)
    |

    笔者认为,这一中秋玩月诗诗境表现出来的不同,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中秋在唐代还不是一个大众化民俗化的节日,及至宋代则已为民众所普遍接受了。从唐人诗歌来看,唐代的中秋玩月,主要为了吟诗抒情,即如欧阳詹所说“既得古人所玩之意,宜袭古人所玩之事,作玩月诗”,可以说多限于文人的风尚趣味,如《开元天宝遗事》载:“苏颋与李乂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日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6](P84)而宋代,据史料记载,民众的节日宴赏渐次与士子的诗筵笔会并行,甚至更为普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的东京:“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16](P56)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曰:“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站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寠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17](P24)这种市井人家在中秋之夜游乐嬉戏的出现,是八月十五内容本身的变化。而这种娱乐化的倾向,与民间的道教信仰亦不无关联。

    三、中秋玩月与道教许逊信仰

    在南宋陈元靓编撰的《岁时广记》中,所摘录前代中秋的诗文典故,有相当一部分是道教的神仙传说,其中引述唐裴铏《传奇》中的一篇《文箫》,描述了唐文宗大和年间八月十五的民间信仰,尤其值得关注:

    大和末岁……钟陵有西山,山有游帷观,即许仙君逊上升地也,每岁至中秋上升日,吴、越、楚、蜀人,不远千里而携契名香、珍果、绘绣、金钱,设斋醮,求福佑。时钟陵人万数,车马喧阗,士女栉比,数十里若阛阓,其间有豪杰,多以金召名姝善讴者,夜与丈夫闲立,握臂连踏而唱,其调清,其词艳,惟对答敏捷者胜。[18](P88)

    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所说,《传奇》中的《文箫》此篇当为唐人裴铏于大中年间隐于西山时所闻。[19](P857)许逊是道教中净明道派所尊奉的祖师,传说他正是于晋宁康二年八月十五日,在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附近)举家飞升的。关于许逊升天的民间信仰,日本学者洼德忠在《道教史》中有如下叙述:“此后人们一直信仰许逊,在隋朝,这种信仰曾一度淡薄,但到唐代,由于胡慧超给许逊信仰增加了‘孝道之法’的内容,于是对他的信仰得以复活,因而在唐代对许逊的信仰自然有了新的发展。”[20](P257)

    关于许逊,《道藏》中收录许真君传颇多,多数出于宋元,唯有《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为唐代传记。[21](P333)在这一《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中,有文字揭示了这一传记的写作时间及当地八月十五的情形:

    从晋元康二年真君举家飞升之后,至唐元和十四年约五百六十二年,递代相承,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22](P843)

    在宋《宣和书谱》中,这一段内容简略概述为:“大和中,进士文萧客寓钟陵,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萧往观焉。”[23](P39)

    从《传奇》以及上述《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西山此处作为许逊升天之地,受到了四乡百姓的膜拜,晋以后数百年间,每至中秋前后,他们升坛进表、焚香乞福,进行道教活动,可达三天三夜。而到唐代文宗大和年间,因为钟陵西山的游帷观是许逊升天的地方,每年到了八月十五许逊升天的纪念日,吴、越、楚、蜀各地的人们,不远千里携带名香、珍果、绘绣、金钱而来,在此设斋醮,求福佑。彼时钟陵人有数万之多,车马士女熙熙攘攘,几十里内有如市集。而其间豪杰请来有名的歌女,到了夜晚男女连臂踏歌,彼此对答,曲调清丽,而歌词香艳,机敏者才能取胜,俨然一场中秋赛歌会的情形。

    由于道教传说中许逊于八月十五日在洪州西山升天,民众出于信仰的关系,汇聚于此,主要的目的是举行道教仪式。而伴随着道教在唐代的发展,许逊信仰因为增加了孝的内容而受到统治者的支持,至唐文宗大和年间,八月十五许逊升天信仰为吴、越、楚、闽南方各地民众所接受,其活动内容从道教仪式进而推广至普通民众的娱乐活动(所谓妇女踏歌,即是节日娱乐的一种典型形式),而从参加者数万之多,士女栉比绵延数十里的热闹情景来看,这一时期的八月十五已可谓地方性节日。我们可以推论,随着中唐以降这种道教信仰世俗化活动的展开,以及宋代城市生活的进一步发展,八月十五在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民众所普遍接受,并逐渐衍生出团圆等新的节日内涵。

    综上所述,从时间来看,唐代的中秋玩月诗,多作于唐玄宗以后,这与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兴盛有着密切关系。玄宗时期道教的兴盛,是中秋玩月诗及玄宗游月宫传说流行的主要原因。在唐代中秋玩月诗中既包含有中国传统题材的内容,亦明显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诗境多趋清冷,与神仙传说有关。而道教中的许逊升天的信仰,则为唐代南方八月十五中秋节日的世俗化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欧阳詹.秋月赋[A].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张泽咸.唐代的节日[A].一得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孙机,杨泓.寻常的精致[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6]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之天宝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李昉.太平广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高国藩.敦煌俗文化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2)[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

    [12]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3]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天咫[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4]皇甫枚.旧小说(乙集5)[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15]蒲积中编,徐敏霞校点.古今岁时杂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8)[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7]吴自牧.梦粱录(卷4)[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8]唐裴铏著,周楞伽辑注.裴铏传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0][日]洼德忠.道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1]任继愈.道藏提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2]孝道吴许二真君传[A].道藏(第6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3]宋轶名,顾逸点校.宣和书谱(卷5)[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注:

    ①关于柳宗元《龙城录》一书真伪,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有详细考证,结论为真。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