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學問及其振興文教主張中的道教因素(2)

國學學刊 副島一郎

2015-12-14 22:17:30

二、應天府書院的教授們

范仲淹在與王鎬及兩位道士“相與嘯傲於鄠杜之間”之後,就“東歸長白山”(《王鎬墓表》)。後又於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歲時赴南都(即應天府),入應天府書院求學。該書院本是私人書院,關於其創立過程,有如下的記述: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二十四日,詔應天府新建書院,以府民曹誠爲本府助教。國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經業,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常百餘人。故工部侍郎許驤、侍御史宗度、度支員外郎郭承範、董循、右諫議大夫陳象輿、屯田郎中王礪、太常博士膝涉皆其門人。同文卒,後無能繼其業者。同文有子二人,維爲職方員外郎,綸爲龍圖閣待制,至是誠出家財,即(戚)同文舊居,建學舍百五十間,聚書千五百餘卷,願以學舍入官,令同文孫奉禮郎舜賓主之,召明經藝者講習,本府以聞,故有是命。並賜院额,仍令本府职事官提举。(20)

范仲淹的入學是在書院建立不久,王瀆做首任山長(書院長官)之時。王瀆是戚同文的門人王礪的次子,據也曾在應天府書院求學的張方平的記載,王瀆的爲人如下:

風閎邁,凜凜有奇節,嘗慨然曰:“士志於道,在得其大者遠者。學而不究於古今之變,究而不適於幾深之用,豈士也乎?”(21)

現不清楚早年范仲淹與王瀆具體的交往情形。當時直接教授范仲淹的當是韋不伐(979-1052)。韋不伐,字次德,張方平在爲他而寫的墓誌銘中這樣追憶道:

好古學,篤信義,立風節……尤善與人交,范仲淹希文、石延年曼卿、劉潛仲方,山東豪俊,慕君名從游者甚多。好急人患難,始終不渝。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22)

張方平在爲韋不伐的父親韋襄所寫的墓誌銘中也提到韋不伐,稱他“通經術,有節義,士君子推重之”。(23)從這些記載看,雖然不清楚韋不伐的學術特長,但人品高邁,很受學子們的敬慕。他的受聘於應天府書院,大概與其父韋襄的人際關係有關:

君(韋襄)天性和易,識致冲遠,從之游者,皆一時高流名士。善與人交,淮陽孫茂蘭、萬適、南頓喬維岳、江南李虛己、睢陽戚同文、宗度、泰山張茂直,咸以趣尚相得。同文子綸、西蜀李建中、雒陽崔遵度、鉅野王禹偁、合淝姚鉉,並以同年生定交。(24)

韋不伐雖然不是戚同文的門人,但韋襄與戚同文、戚綸父子有交誼,韋不伐大概是因這層關係而受聘的。

還需申說的是,這段資料中所記述的這種交游關係實非尋常,意義深遠。韋襄(935-997)是太平興國八年(983)的進士,而在考察宋代易學與古文發展的關係上,太平興國八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有一批以易學爲其學問核心、以古文爲其文章志趣的士子考上了進士,如李虛己、李建中、崔遵度、王禹偁,姚鉉等。(25)至於韋襄,既然《墓誌銘》稱他與諸人“趣尚相得”,恐怕也是這樣的一位人物。儘管他的生平資料幾乎不存,但他爲兒子取名爲“不伐”,恐是出典於《易經·乾卦》“文言傳”中的“善世而不伐”一語,而當時治《易經》的人往往喜歡從《易經》中爲子孫取名,由此可以稍稍推測出韋襄的學問志趣。

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時期的狀況,由於他本人也没有留下什麽文字,所以不能窺其詳;但他的易學來源恐怕也是始於與周德實、屈元應的交游,並得益於應天府書院的學術環境,這一點從後文將論析的范仲淹本人的易學思想中即可明確地看出。同時范仲淹入仕後熱心於振興文教活動,這也與他在應天府書院的這段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應天府書院對范仲淹的學問的形成、人格的鑄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范仲淹的學問及其振興文教主張中的道教因素(2)

    國學學刊 副島一郎

    2015-12-14 22:17:30

    |
    范仲淹的學問及其振興文教主張中的道教因素(2)
    |

    二、應天府書院的教授們

    范仲淹在與王鎬及兩位道士“相與嘯傲於鄠杜之間”之後,就“東歸長白山”(《王鎬墓表》)。後又於大中祥符四年二十三歲時赴南都(即應天府),入應天府書院求學。該書院本是私人書院,關於其創立過程,有如下的記述: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二十四日,詔應天府新建書院,以府民曹誠爲本府助教。國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經業,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常百餘人。故工部侍郎許驤、侍御史宗度、度支員外郎郭承範、董循、右諫議大夫陳象輿、屯田郎中王礪、太常博士膝涉皆其門人。同文卒,後無能繼其業者。同文有子二人,維爲職方員外郎,綸爲龍圖閣待制,至是誠出家財,即(戚)同文舊居,建學舍百五十間,聚書千五百餘卷,願以學舍入官,令同文孫奉禮郎舜賓主之,召明經藝者講習,本府以聞,故有是命。並賜院额,仍令本府职事官提举。(20)

    范仲淹的入學是在書院建立不久,王瀆做首任山長(書院長官)之時。王瀆是戚同文的門人王礪的次子,據也曾在應天府書院求學的張方平的記載,王瀆的爲人如下:

    風閎邁,凜凜有奇節,嘗慨然曰:“士志於道,在得其大者遠者。學而不究於古今之變,究而不適於幾深之用,豈士也乎?”(21)

    現不清楚早年范仲淹與王瀆具體的交往情形。當時直接教授范仲淹的當是韋不伐(979-1052)。韋不伐,字次德,張方平在爲他而寫的墓誌銘中這樣追憶道:

    好古學,篤信義,立風節……尤善與人交,范仲淹希文、石延年曼卿、劉潛仲方,山東豪俊,慕君名從游者甚多。好急人患難,始終不渝。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22)

    張方平在爲韋不伐的父親韋襄所寫的墓誌銘中也提到韋不伐,稱他“通經術,有節義,士君子推重之”。(23)從這些記載看,雖然不清楚韋不伐的學術特長,但人品高邁,很受學子們的敬慕。他的受聘於應天府書院,大概與其父韋襄的人際關係有關:

    君(韋襄)天性和易,識致冲遠,從之游者,皆一時高流名士。善與人交,淮陽孫茂蘭、萬適、南頓喬維岳、江南李虛己、睢陽戚同文、宗度、泰山張茂直,咸以趣尚相得。同文子綸、西蜀李建中、雒陽崔遵度、鉅野王禹偁、合淝姚鉉,並以同年生定交。(24)

    韋不伐雖然不是戚同文的門人,但韋襄與戚同文、戚綸父子有交誼,韋不伐大概是因這層關係而受聘的。

    還需申說的是,這段資料中所記述的這種交游關係實非尋常,意義深遠。韋襄(935-997)是太平興國八年(983)的進士,而在考察宋代易學與古文發展的關係上,太平興國八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有一批以易學爲其學問核心、以古文爲其文章志趣的士子考上了進士,如李虛己、李建中、崔遵度、王禹偁,姚鉉等。(25)至於韋襄,既然《墓誌銘》稱他與諸人“趣尚相得”,恐怕也是這樣的一位人物。儘管他的生平資料幾乎不存,但他爲兒子取名爲“不伐”,恐是出典於《易經·乾卦》“文言傳”中的“善世而不伐”一語,而當時治《易經》的人往往喜歡從《易經》中爲子孫取名,由此可以稍稍推測出韋襄的學問志趣。

    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時期的狀況,由於他本人也没有留下什麽文字,所以不能窺其詳;但他的易學來源恐怕也是始於與周德實、屈元應的交游,並得益於應天府書院的學術環境,這一點從後文將論析的范仲淹本人的易學思想中即可明確地看出。同時范仲淹入仕後熱心於振興文教活動,這也與他在應天府書院的這段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應天府書院對范仲淹的學問的形成、人格的鑄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