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古籍的保护与整理迫在眉睫(2)

中国宗教 秩名

2011-01-23 10:36:21

第四,各宗教团体。

各宗教团体都收藏宗教图书,其中很多团体程度不等地收藏有宗教古籍。

一般来说,各宗教团体均将现代图书与宗教古籍分别存放。比如佛教寺院,将古籍,特别是大藏经供养在藏经楼,而将一般图书存放在图书馆、阅览室。但也有相互混杂的情况,即藏经楼供养的,既有古本大藏经、其他佛教古籍,也有现代出版大藏经乃至其他现代书籍。而图书馆中,有时也存放少量的古籍。

就保管条件而言,随着这些年寺院建设的大发展,很多新建寺院修建了宏伟、庄严的藏经楼。建筑虽然宏大,但除了少数寺院外,大多数寺院的藏经楼都没有考虑保存古籍所需的恒温恒湿等条件。至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寺院,藏经楼依然是多年前的老建筑,有的经过维修,有的年久失修。人走上去,楼板吱吱作响,更不用说恒温恒湿之类的保管条件。更有甚者,藏经楼虽然供养着多部藏经,却常年闭锁。名义有人看管,实际无人照料。灰积尘蒙,听之任之。由于没有专业修复人才,寺院无法开展宗教古籍的修复工作。我们自然不应以此苛责寺院。但是,确有不少寺院缺乏古籍保护意识,对所藏古籍缺乏关心。南方某寺,藏品长期无人过问,据说颇有损坏、丢失等情况。直到后来中国佛学院毕业的某年轻僧人担任监院,才予以编目、保护。北方某寺收藏大批古籍,其中不少古籍扃锁多年,从不检视,亦不知是否有虫蛀鼠啮。甚至有的寺院见有些古籍虫蛀、霉烂,干脆一火了之。总之,除了少数寺院外,大部分佛教寺院古籍保管、保护的情况,令人很不乐观。

第五,私人收藏。

我国民间从来有收藏的传统,很多宗教古籍收藏在私人手中。从这些年诸多拍卖公司及网上古籍拍卖的情况看,私人收藏的宗教古籍数量颇为可观,这是我们从事宗教古籍保护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到私人收藏,我想特别提出关于佛教忏仪文献的收藏问题。作为宗教仪轨,忏仪是佛教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下,以大规模忏仪为代表的信仰层面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两大主流之一,对佛教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当时佛教大藏经的发展已经滞后于佛教的发展,大量忏仪文献未能收入大藏经。它们流传于民间,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不少忏仪古籍因此亡佚。忏仪文献的这种存在状态,对我们研究宋以下佛教造成极大的障碍。多年来,笔者始终关注这一问题,并与同事一起收集了民间流传的忏仪文献数百种,其中不少均为古籍,有些甚至可以定为善本。其实,我们收集到的,只是民间传本中很小的一部分。希望更多的人士能对这些民间传本有所关注,注意收集。

私人收藏的保管、保护情况,因人而异,很难一概而论。

宗教古籍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不少为孤本,承载的信息是唯一的;不少为善本,本身又是珍贵的文物。这些古籍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对宗教古籍的保护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各地宗教事务部门、宗教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宗教古籍的整理

下面分目录编纂与文献整理两个方面谈谈当前宗教古籍的整理。

第一,目录编纂。

近些年来,我国在宗教古籍的编目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就图书馆而言,作为全国古籍整理项目之一的《全国古籍总目》已经完成,其中《子部·释家类》由南京图书馆善本部负责编纂,这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图书馆所藏佛教古籍的联合目录。遗憾的是该目录仅涵盖我国几大主要图书馆的藏品,没有包括所有的省级图书馆,更不要说地、市、县图书馆。就寺院而言,苏州戒幢律寺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编纂了寺藏古籍的目录。四川文殊院近年也将寺藏古籍编纂了目录,并计划继续将四川其他寺院的古籍也逐一编目。就专题目录而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也即将完成。但是,也应该指出,与浩如烟海的中华宗教古籍相比,上述工作还是非常不够的。本文上面从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华宗教古籍的收藏,下面谈谈它们的编目。

我国不少图书馆已经将自己馆藏的古籍(包括宗教古籍)编成目录,公开出版。但也有不少单位的古籍目录中不包括所藏的宗教古籍,或不包括所藏的全部宗教古籍。据我了解,有的图书馆收藏的宗教古籍数量相当大,但因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至今尚未编目。

我国的博物馆一般不公布藏品目录。所以,对博物馆收藏的宗教古籍,除非得到相关博物馆的允诺及大力配合,进行认真的实地调查,否则难以了解其实际收藏情况。

就档案馆而言,除已经整理出版的专题档案外,档案资料一般不公布目录。保存在档案馆中的宗教古籍的专题目录,至今无人编纂。除了少数寺院外,绝大多数寺院的古籍,均无目录。至于个人的收藏品,自然更无目录问世。由此可见,宗教古籍的目录基础非常薄弱。

第二,文献整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宗教文献整理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此特别应该提到汉文、藏文、傣文三大语系佛教大藏经的整理。由任继愈先生主持,中华大藏经编辑局历时13年编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总107册。该藏以稀世孤本《赵城金藏》为基础,将历代大藏经中有千字文编号的典籍均皆收入,并用八种有代表性的藏经进行校勘,成为当代一部重要的汉文大藏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藏经对勘局主持,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总232卷,是第一部现代化的藏文大藏经。由中国贝叶经全集编辑委员会主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贝叶经全集》,全100册,该书的傣文佛典逐段均有原书影印、电脑转写、国际音标、汉文翻译等四个部分,每部典籍并附汉文翻译全文及新傣文全文,是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史上的创新。上述三大语系大藏经的整理出版,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古籍整理工作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此外,近年还出版了《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共130册,涵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民间信仰等各宗教的典籍,其中包括不少宗教古籍。中国国家图书馆则将所藏敦煌遗书全部影印出版,全书约160册,已经出版133册。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界对宗教典籍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段时间以来,影印宗教古籍与佛教大藏经成为出版流通宗教典籍的重要方式。应该指出,影印古籍虽然部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但有些质量较差,难以阅读;有些名不符实,有欺世盗名之嫌。凡此种种,值得我们重视并在将来的工作中改进。

宗教古籍不仅具有供养功能,还是宗教界人士及研究人员学习研究宗教的重要资料。单纯的影印,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对宗教古籍进行深度加工,即校勘、标点、撰写提要等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佛教典籍丛刊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笔者主编的《藏外佛教文献》致力于整理发表敦煌遗书及民间散落的历代大藏经未收佛教文献,陈士强先生多年来在佛典提要的撰写方面用力甚勤。近年,一些佛教寺院开始致力于佛教古籍整理,如鼓山涌泉寺与学术界合作,将寺藏古籍(版片)中的重要文献校勘标点,嵩山少林寺也将寺院中的石刻碑铭录文整理。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文献整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为古籍的电子化。目前,宗教古籍电子化的工作也正在蓬勃开展,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

与我们面临的任务相比,我们已经做的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可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

三、对宗教古籍保护与整理的展望

我国是汉传、藏传佛教的故乡,也是南传佛教的重要流传区域,是三大语系佛教并存的唯一国家。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迟早会成为世界佛教研究的高潮。就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的其他宗教而言,同样会遇到与世界同行进行宗教交流、对话与研究的高潮。为了迎接这一高潮,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宗教古籍的保护与整理。

为了真正有效地对宗教古籍进行保护与整理,当前需要进行三项工作:

(一)要普及宗教古籍意识

宗教古籍保护、整理工作能否顺利展开,与有关人士的古籍意识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在相关人员中大力普及宗教古籍知识,培育与提高宗教古籍意识,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宗教古籍的价值,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宗教古籍的保护、整理工作中。

我认为,提高宗教古籍意识,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认识到宗教古籍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们既是宗教界的重要财富,也是全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任何人,只有保护的责任,没有毁伤的权力。保存尚好的古籍自然应当精心爱惜,已经残破的古籍更应该努力保护。再也不要发生将残破古籍一火了之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

第二,对古籍如果仅仅是扃锁起来,束之高阁,不准阅览,并不是真正的保护。那样做,有古籍等于无古籍,使活宝变成死宝。因此,任何古籍收藏单位,都应该促成古籍的合理使用,让它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促进各宗教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如何正确处理使用与保护这一对矛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

(二)组织力量,进行宗教古籍普查

我国现存宗教古籍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如何?不同古籍的保存状态如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是我们进行宗教古籍保护与整理时必须首先落实的问题。有了符合实际的调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整理方案。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其中的古籍普查,也包括宗教古籍的普查。遗憾的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除了少数单位外,宗教界对国家这次的普查工作普遍表现出热情不高,参与度较小。我们希望宗教界能够积极参与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一利己利国的活动中。我们更希望各宗教古籍收藏单位,能够将本单位收藏的古籍编纂为详尽的目录,最终争取编撰成全国联合目录,为进一步做好宗教古籍的保护与整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宗教古籍整理

目前,宗教古籍整理的势头很好,但问题不少、困难很大。就编印大藏经而言,不少单位正在从事这一工作,有的单位正在计划推出新的大藏经编印工程。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单位编印的大藏经定位不清,大量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是否有必要去做那种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值得有关人士深思。

中国已经进入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要求我们拿出文化精品。古籍整理工作,本来就容不得半点浮躁与虚夸。我们只有沉潜笃实、精益求精地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真正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精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协调相关宗教单位与学术力量,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区别重点,分批分期,逐步展开,并充分利用电子化手段,将宗教古籍整理的工作提升到新的层次,尽可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化财富。

(作者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本文同时系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项目论文、上海师范大学传统思想研究所论文)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宗教古籍的保护与整理迫在眉睫(2)

    中国宗教 秩名

    2011-01-23 10:36:21

    |
    宗教古籍的保护与整理迫在眉睫(2)
    |

    第四,各宗教团体。

    各宗教团体都收藏宗教图书,其中很多团体程度不等地收藏有宗教古籍。

    一般来说,各宗教团体均将现代图书与宗教古籍分别存放。比如佛教寺院,将古籍,特别是大藏经供养在藏经楼,而将一般图书存放在图书馆、阅览室。但也有相互混杂的情况,即藏经楼供养的,既有古本大藏经、其他佛教古籍,也有现代出版大藏经乃至其他现代书籍。而图书馆中,有时也存放少量的古籍。

    就保管条件而言,随着这些年寺院建设的大发展,很多新建寺院修建了宏伟、庄严的藏经楼。建筑虽然宏大,但除了少数寺院外,大多数寺院的藏经楼都没有考虑保存古籍所需的恒温恒湿等条件。至于一些历史悠久的寺院,藏经楼依然是多年前的老建筑,有的经过维修,有的年久失修。人走上去,楼板吱吱作响,更不用说恒温恒湿之类的保管条件。更有甚者,藏经楼虽然供养着多部藏经,却常年闭锁。名义有人看管,实际无人照料。灰积尘蒙,听之任之。由于没有专业修复人才,寺院无法开展宗教古籍的修复工作。我们自然不应以此苛责寺院。但是,确有不少寺院缺乏古籍保护意识,对所藏古籍缺乏关心。南方某寺,藏品长期无人过问,据说颇有损坏、丢失等情况。直到后来中国佛学院毕业的某年轻僧人担任监院,才予以编目、保护。北方某寺收藏大批古籍,其中不少古籍扃锁多年,从不检视,亦不知是否有虫蛀鼠啮。甚至有的寺院见有些古籍虫蛀、霉烂,干脆一火了之。总之,除了少数寺院外,大部分佛教寺院古籍保管、保护的情况,令人很不乐观。

    第五,私人收藏。

    我国民间从来有收藏的传统,很多宗教古籍收藏在私人手中。从这些年诸多拍卖公司及网上古籍拍卖的情况看,私人收藏的宗教古籍数量颇为可观,这是我们从事宗教古籍保护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到私人收藏,我想特别提出关于佛教忏仪文献的收藏问题。作为宗教仪轨,忏仪是佛教宗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下,以大规模忏仪为代表的信仰层面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两大主流之一,对佛教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当时佛教大藏经的发展已经滞后于佛教的发展,大量忏仪文献未能收入大藏经。它们流传于民间,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不少忏仪古籍因此亡佚。忏仪文献的这种存在状态,对我们研究宋以下佛教造成极大的障碍。多年来,笔者始终关注这一问题,并与同事一起收集了民间流传的忏仪文献数百种,其中不少均为古籍,有些甚至可以定为善本。其实,我们收集到的,只是民间传本中很小的一部分。希望更多的人士能对这些民间传本有所关注,注意收集。

    私人收藏的保管、保护情况,因人而异,很难一概而论。

    宗教古籍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不少为孤本,承载的信息是唯一的;不少为善本,本身又是珍贵的文物。这些古籍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对宗教古籍的保护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各地宗教事务部门、宗教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宗教古籍的整理

    下面分目录编纂与文献整理两个方面谈谈当前宗教古籍的整理。

    第一,目录编纂。

    近些年来,我国在宗教古籍的编目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就图书馆而言,作为全国古籍整理项目之一的《全国古籍总目》已经完成,其中《子部·释家类》由南京图书馆善本部负责编纂,这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图书馆所藏佛教古籍的联合目录。遗憾的是该目录仅涵盖我国几大主要图书馆的藏品,没有包括所有的省级图书馆,更不要说地、市、县图书馆。就寺院而言,苏州戒幢律寺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编纂了寺藏古籍的目录。四川文殊院近年也将寺藏古籍编纂了目录,并计划继续将四川其他寺院的古籍也逐一编目。就专题目录而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总目录》也即将完成。但是,也应该指出,与浩如烟海的中华宗教古籍相比,上述工作还是非常不够的。本文上面从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华宗教古籍的收藏,下面谈谈它们的编目。

    我国不少图书馆已经将自己馆藏的古籍(包括宗教古籍)编成目录,公开出版。但也有不少单位的古籍目录中不包括所藏的宗教古籍,或不包括所藏的全部宗教古籍。据我了解,有的图书馆收藏的宗教古籍数量相当大,但因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至今尚未编目。

    我国的博物馆一般不公布藏品目录。所以,对博物馆收藏的宗教古籍,除非得到相关博物馆的允诺及大力配合,进行认真的实地调查,否则难以了解其实际收藏情况。

    就档案馆而言,除已经整理出版的专题档案外,档案资料一般不公布目录。保存在档案馆中的宗教古籍的专题目录,至今无人编纂。除了少数寺院外,绝大多数寺院的古籍,均无目录。至于个人的收藏品,自然更无目录问世。由此可见,宗教古籍的目录基础非常薄弱。

    第二,文献整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宗教文献整理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此特别应该提到汉文、藏文、傣文三大语系佛教大藏经的整理。由任继愈先生主持,中华大藏经编辑局历时13年编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总107册。该藏以稀世孤本《赵城金藏》为基础,将历代大藏经中有千字文编号的典籍均皆收入,并用八种有代表性的藏经进行校勘,成为当代一部重要的汉文大藏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藏经对勘局主持,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总232卷,是第一部现代化的藏文大藏经。由中国贝叶经全集编辑委员会主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贝叶经全集》,全100册,该书的傣文佛典逐段均有原书影印、电脑转写、国际音标、汉文翻译等四个部分,每部典籍并附汉文翻译全文及新傣文全文,是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史上的创新。上述三大语系大藏经的整理出版,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古籍整理工作取得历史性的成就。此外,近年还出版了《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共130册,涵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民间信仰等各宗教的典籍,其中包括不少宗教古籍。中国国家图书馆则将所藏敦煌遗书全部影印出版,全书约160册,已经出版133册。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宗教界对宗教典籍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段时间以来,影印宗教古籍与佛教大藏经成为出版流通宗教典籍的重要方式。应该指出,影印古籍虽然部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但有些质量较差,难以阅读;有些名不符实,有欺世盗名之嫌。凡此种种,值得我们重视并在将来的工作中改进。

    宗教古籍不仅具有供养功能,还是宗教界人士及研究人员学习研究宗教的重要资料。单纯的影印,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对宗教古籍进行深度加工,即校勘、标点、撰写提要等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佛教典籍丛刊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笔者主编的《藏外佛教文献》致力于整理发表敦煌遗书及民间散落的历代大藏经未收佛教文献,陈士强先生多年来在佛典提要的撰写方面用力甚勤。近年,一些佛教寺院开始致力于佛教古籍整理,如鼓山涌泉寺与学术界合作,将寺藏古籍(版片)中的重要文献校勘标点,嵩山少林寺也将寺院中的石刻碑铭录文整理。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文献整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为古籍的电子化。目前,宗教古籍电子化的工作也正在蓬勃开展,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

    与我们面临的任务相比,我们已经做的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可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

    三、对宗教古籍保护与整理的展望

    我国是汉传、藏传佛教的故乡,也是南传佛教的重要流传区域,是三大语系佛教并存的唯一国家。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对中国佛教的研究迟早会成为世界佛教研究的高潮。就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的其他宗教而言,同样会遇到与世界同行进行宗教交流、对话与研究的高潮。为了迎接这一高潮,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宗教古籍的保护与整理。

    为了真正有效地对宗教古籍进行保护与整理,当前需要进行三项工作:

    (一)要普及宗教古籍意识

    宗教古籍保护、整理工作能否顺利展开,与有关人士的古籍意识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在相关人员中大力普及宗教古籍知识,培育与提高宗教古籍意识,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宗教古籍的价值,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宗教古籍的保护、整理工作中。

    我认为,提高宗教古籍意识,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认识到宗教古籍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们既是宗教界的重要财富,也是全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任何人,只有保护的责任,没有毁伤的权力。保存尚好的古籍自然应当精心爱惜,已经残破的古籍更应该努力保护。再也不要发生将残破古籍一火了之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

    第二,对古籍如果仅仅是扃锁起来,束之高阁,不准阅览,并不是真正的保护。那样做,有古籍等于无古籍,使活宝变成死宝。因此,任何古籍收藏单位,都应该促成古籍的合理使用,让它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促进各宗教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如何正确处理使用与保护这一对矛盾,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

    (二)组织力量,进行宗教古籍普查

    我国现存宗教古籍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如何?不同古籍的保存状态如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是我们进行宗教古籍保护与整理时必须首先落实的问题。有了符合实际的调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整理方案。目前,国家正在进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其中的古籍普查,也包括宗教古籍的普查。遗憾的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除了少数单位外,宗教界对国家这次的普查工作普遍表现出热情不高,参与度较小。我们希望宗教界能够积极参与到“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一利己利国的活动中。我们更希望各宗教古籍收藏单位,能够将本单位收藏的古籍编纂为详尽的目录,最终争取编撰成全国联合目录,为进一步做好宗教古籍的保护与整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宗教古籍整理

    目前,宗教古籍整理的势头很好,但问题不少、困难很大。就编印大藏经而言,不少单位正在从事这一工作,有的单位正在计划推出新的大藏经编印工程。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单位编印的大藏经定位不清,大量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我们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限,是否有必要去做那种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值得有关人士深思。

    中国已经进入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要求我们拿出文化精品。古籍整理工作,本来就容不得半点浮躁与虚夸。我们只有沉潜笃实、精益求精地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真正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精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协调相关宗教单位与学术力量,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分清主次,区别重点,分批分期,逐步展开,并充分利用电子化手段,将宗教古籍整理的工作提升到新的层次,尽可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化财富。

    (作者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本文同时系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项目论文、上海师范大学传统思想研究所论文)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