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望 ● 卷之三(3)

道教之音整理 明·赵台鼎

2011-12-09 09:59:54

人身三万六千神,所主者惟绛霄宫真人,亦名肉团神,即心王也。心王乃一身之君,万神为之听命焉。释氏谓之纥利陀耶佛,又名优昙华。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凡人之终,心系断乃绝。)

凡言修行工夫,不过是初机入门事。即入门须求禅定,定力既成,自然有悟,所谓慧也。心华发现,渐至六通,劫外有安身处矣。若年年岁岁只说工夫,何时方得超脱耶?此乃修行首戒。
摄心住,一名为安定。灰心忘,一名为灭定。悟心真,一名为泰定。

《金刚经》之“降伏其心”,《道德经》之“虚其心”,《周易》之“洗心”,其道一也。

《庄子•养生主》云:“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譬若云:指穷于油,光传也,不知其尽也。指穷于生,知传也,不知其尽也。指即指月之指。薪有形,故易穷,譬之生也有涯。火无形,故无尽,譬之知也无涯。

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寂尔少时间,无思心正住。此心住之时,便是本体。若佛心则湛然常住矣。以暂住之心,习令渐上,便是工夫。

一念不起为寂,念起即觉为照,寂照双忘为定,心华发明为慧。此圆通法门,乃直超三界,最上一乘之功用也。

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提携,在足运奔。遍现具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又云:道性不即此是,不离此是,动静语默,是性之用,非性之体。)

《归空口诀》:“凡人大限到时,四大分离,何处安身立命?先要平日工夫纯熟,临时放下万缘,丝毫不挂一心。内守,若神离凡壳之时,从泥丸宫太极天门而出,不可离了此宫,若离了,即坠幽冥矣。无真心,无真相,若丝毫念起,见诸相者,不可认之。澄心定意,坚守正念,不得分毫有趋向,无去无来,湛然圆满。如香烟而起,直至太空白云深处;拨不开,吹不散,一灵真性,万里如在目前,此乃真空也。行如掣电,坐若太虚,日月为邻,诸星为友;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任意纵横,去来无碍;独露真空,便是安身处也。万劫长存,切不可思亲念友。但起一念,即堕人间。一入胞胎,永却难出。慎哉!”(此乃阴神,指大限到而工夫未成者说。所谓贤人之死,曰复是也。)

大慧云:“临命终时,旧行熟路尚到不徹,所谓始举如何了得?临终之际,凡有习念,尽为胜境现前,随心所爱重处先受。只如今不作恶事,当临终时亦无恶境。若怕临终獐狂不自由,即须如今自由始得。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圭堂云:“不知去处,所以獐狂。若知去处,则不獐狂矣。此宗门命脉也。”)
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形死神不灭,身异性常存。

《金刚经》三十二分,乃梁昭明所叙,非经本文,当删。如四果之上,有须菩提极于如来之无所得,应前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一篇血脉也,乃歧作“庄严分”,甚谬。详经文有四复次,似当以此为章法。

记梦诗云:“境中两结僧伽韈,执手授巾束华发。彷佛形容问姓名,觉来只见窗前月。”“静中有动动中玄,渊默雷声色顶边。四大不收浑似醉,那知身在四禅天。”

庄子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毋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毋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止于耳者,局于相也。止于符者,滞于尘也。虚者,不着根尘也。《语》云:“六十耳顺。”此之谓与。声入心通之训,浅浅乎其言之也。

文子云:“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尊精积神,内意充盈。既以得之,必坚守之,必长久之。”(满观为充盈。)

开福贤僧问:“如何是衲僧活计?”师曰:“耳里种田。”

《青华秘文》:“王邦叔曰: 月照长江风浪息,鱼龙遁迹水天平。个中谁唱真仙子,声满虚空万籁清。 张子问曰: 是谁唱?是谁听? 答以诗曰: 莫问谁,莫问谁,一声高了一声低。阿谁唱,阿谁听,横竖大千说不尽。先生有意度迷徒,急撞灵台安宝镜。镜明澄彻万缘空,百万丝条处处通。斗转星移入定后,觉来红日正当中。 ”又《阴尽图论》云:“张子一日坐于虚室,形忘气化,倏然雨耳风生,始如秋蝉鸣隔岸之翠柳,终如开九天之箫韶韵。”

《玉皇经》云:“钧天妙乐。”大洞经云:“檀炽钧音。”

天门常开(鼻也),地户常闭(口也)。入之至根(丹田),出之至蒂(神室)。绵绵若存,用之不即。长能行之,自然蝉脱。炼念(不怕念起,惟患觉迟。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炼息(心息相依,息调心静。息息归根,金丹之母),炼睡(三尸之神,以睡为嵬。强敌以锐,或行或坐)。

谨闭我门,静扫我屋。外事不入,主人不出(旋闻摄念)。调息乃初机之功。凡人心念依着事物已久,一旦离境,不能自立;虽暂能离,未久复散乱。所以用心息相依法拴紧。此心由粗入细,才得此心离境,得至无天、无地、无人、无我境界,更何息可调?比法最截径,最容易,最无病。与守丹田,守中黄等不同,可依而行也。(观声之理,与此同一方便法门。)

“息”之一字,释家谓之数息、调息,道家谓之踵息、胎息,儒家云“瞬有存,息有养”。息以喉者死,息以脐者生,意以踵者仙。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上一篇:脉望 ● 卷之二
    下一篇:没有了
    |

    脉望 ● 卷之三(3)

    道教之音整理 明·赵台鼎

    2011-12-09 09:59:54

    |
    脉望 ● 卷之三(3)
    |

    人身三万六千神,所主者惟绛霄宫真人,亦名肉团神,即心王也。心王乃一身之君,万神为之听命焉。释氏谓之纥利陀耶佛,又名优昙华。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凡人之终,心系断乃绝。)

    凡言修行工夫,不过是初机入门事。即入门须求禅定,定力既成,自然有悟,所谓慧也。心华发现,渐至六通,劫外有安身处矣。若年年岁岁只说工夫,何时方得超脱耶?此乃修行首戒。
    摄心住,一名为安定。灰心忘,一名为灭定。悟心真,一名为泰定。

    《金刚经》之“降伏其心”,《道德经》之“虚其心”,《周易》之“洗心”,其道一也。

    《庄子•养生主》云:“指穷于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譬若云:指穷于油,光传也,不知其尽也。指穷于生,知传也,不知其尽也。指即指月之指。薪有形,故易穷,譬之生也有涯。火无形,故无尽,譬之知也无涯。

    前后际断处,一念不生时。寂尔少时间,无思心正住。此心住之时,便是本体。若佛心则湛然常住矣。以暂住之心,习令渐上,便是工夫。

    一念不起为寂,念起即觉为照,寂照双忘为定,心华发明为慧。此圆通法门,乃直超三界,最上一乘之功用也。

    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提携,在足运奔。遍现具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又云:道性不即此是,不离此是,动静语默,是性之用,非性之体。)

    《归空口诀》:“凡人大限到时,四大分离,何处安身立命?先要平日工夫纯熟,临时放下万缘,丝毫不挂一心。内守,若神离凡壳之时,从泥丸宫太极天门而出,不可离了此宫,若离了,即坠幽冥矣。无真心,无真相,若丝毫念起,见诸相者,不可认之。澄心定意,坚守正念,不得分毫有趋向,无去无来,湛然圆满。如香烟而起,直至太空白云深处;拨不开,吹不散,一灵真性,万里如在目前,此乃真空也。行如掣电,坐若太虚,日月为邻,诸星为友;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任意纵横,去来无碍;独露真空,便是安身处也。万劫长存,切不可思亲念友。但起一念,即堕人间。一入胞胎,永却难出。慎哉!”(此乃阴神,指大限到而工夫未成者说。所谓贤人之死,曰复是也。)

    大慧云:“临命终时,旧行熟路尚到不徹,所谓始举如何了得?临终之际,凡有习念,尽为胜境现前,随心所爱重处先受。只如今不作恶事,当临终时亦无恶境。若怕临终獐狂不自由,即须如今自由始得。一一境法都无爱染,亦莫依住知解,便是自由人。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圭堂云:“不知去处,所以獐狂。若知去处,则不獐狂矣。此宗门命脉也。”)
    万物生皆死,元神死复生。形死神不灭,身异性常存。

    《金刚经》三十二分,乃梁昭明所叙,非经本文,当删。如四果之上,有须菩提极于如来之无所得,应前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一篇血脉也,乃歧作“庄严分”,甚谬。详经文有四复次,似当以此为章法。

    记梦诗云:“境中两结僧伽韈,执手授巾束华发。彷佛形容问姓名,觉来只见窗前月。”“静中有动动中玄,渊默雷声色顶边。四大不收浑似醉,那知身在四禅天。”

    庄子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毋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毋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止于耳者,局于相也。止于符者,滞于尘也。虚者,不着根尘也。《语》云:“六十耳顺。”此之谓与。声入心通之训,浅浅乎其言之也。

    文子云:“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尊精积神,内意充盈。既以得之,必坚守之,必长久之。”(满观为充盈。)

    开福贤僧问:“如何是衲僧活计?”师曰:“耳里种田。”

    《青华秘文》:“王邦叔曰: 月照长江风浪息,鱼龙遁迹水天平。个中谁唱真仙子,声满虚空万籁清。 张子问曰: 是谁唱?是谁听? 答以诗曰: 莫问谁,莫问谁,一声高了一声低。阿谁唱,阿谁听,横竖大千说不尽。先生有意度迷徒,急撞灵台安宝镜。镜明澄彻万缘空,百万丝条处处通。斗转星移入定后,觉来红日正当中。 ”又《阴尽图论》云:“张子一日坐于虚室,形忘气化,倏然雨耳风生,始如秋蝉鸣隔岸之翠柳,终如开九天之箫韶韵。”

    《玉皇经》云:“钧天妙乐。”大洞经云:“檀炽钧音。”

    天门常开(鼻也),地户常闭(口也)。入之至根(丹田),出之至蒂(神室)。绵绵若存,用之不即。长能行之,自然蝉脱。炼念(不怕念起,惟患觉迟。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炼息(心息相依,息调心静。息息归根,金丹之母),炼睡(三尸之神,以睡为嵬。强敌以锐,或行或坐)。

    谨闭我门,静扫我屋。外事不入,主人不出(旋闻摄念)。调息乃初机之功。凡人心念依着事物已久,一旦离境,不能自立;虽暂能离,未久复散乱。所以用心息相依法拴紧。此心由粗入细,才得此心离境,得至无天、无地、无人、无我境界,更何息可调?比法最截径,最容易,最无病。与守丹田,守中黄等不同,可依而行也。(观声之理,与此同一方便法门。)

    “息”之一字,释家谓之数息、调息,道家谓之踵息、胎息,儒家云“瞬有存,息有养”。息以喉者死,息以脐者生,意以踵者仙。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