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人类永恒的主题

博客 张兴发

2014-07-19 19:57:15

张兴发(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劳碌奔波之余,成功喜悦之时,失败伤心之后,常常会扪心自问:人为什么而活着?为幸福生活,为实现理想,为人生前途……,回答只是眼前的。其实人从生下来就要为死而活着,为了克服死亡,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创造美满幸福生活,营造和谐生活环境,德臻人间仙境;为了达到永生,人们深入挖掘中华养生文化,实践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成就长生久视。由此,经过深入思考此身与彼生、健康与生命、生命与寿命、生命与死亡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人类追求养生的缘由。

一、 此身与彼生>

身与生是二个本质不同的概念。身一指身体,一指身心。《帛书老子校注》,引《喻老》说:“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这个“身”,用现代汉语怎么解释呢?这个概念就如同古代的精神概念不能用mind  、spirit来理解一样,正因为我们形成了用mind 等来理解精神的习惯,所以我们便很难理解精神在古代包含着生理、物理方面的那些内涵。古代的身不与心对,心也是身。

生这里指生命而言,与死亡相对。因此,养身与养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养身指养心,修养人的身心道德。如老子《道德经》中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说的就是修行人的道德行为。而养生则是指修炼人的生命,使生命得到无限制的延长,与日月同期,与天地长存。

对生命价值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是道教始终不渝的传统。《道藏》中首部经典《度人经》开篇便强调:仙道贵生。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卷一百一十四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后来进一步发展为《老子想尔注》第二十五章说:“生,道之别体也。”刘宋时期《三天内解经》则宣称:死王不如生鼠。最终隋唐之际问世的《太上老君内观经》把道教的理想追求概括为“生道合一”,精深地表达了道教对养生终极意义问题的理解。

道教自其产生便是一个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所以重生、贵生也是道教的一个基本特性。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物中又以人之生命最为宝贵,“天地之大曰生”,“生”与“道”是合一的。道教的各种经典中无不把“贵生”、“重生”和“养生”的思想作为其阐述的基本内容。在道教看来,生命是最可贵的,希望人人都能竟其天年,以至长生久视。道教《五符经》认为“天生万物,人为最贵”。《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亦说:“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抱朴子》说:“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妙真经》则说:“德莫大于活。”道教这一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最富有特色的地方,体现了对人生的关爱。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生命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道教从齐同慈爱的精神出发,要求人们要“慈心于物”,以一颗仁慈之心对待宇宙间所有生命,爱及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辜地伤害任何生命。并在戒律中规定:不得杀害一切物命;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笼罩鸟兽等等。《太上洞渊神咒经》说:“道性本来清,救护一切人,普济于众生,太上布大慈。”道教对人生与生命的重视,体现了关爱人生的最大热情。重人贵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人的生命、生活。人的生命、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即物质生活;二是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与生存环境是要解决人们的生理生命的基本要求;精神生活是调解人的心理与精神追求。在物质生活中,道教教人少私寡欲,淡泊名利,以宝养生命之元真;并教人致力于和平、和谐的生存环境的营造。在精神生活中,道教教人追求与道合一、逍遥无碍的境界。人生虽然会有种种困苦,但只要能以“常道”为大旨,不以鹏程万里、斑鸠数仞为区别,只要心意逍遥,心灵宁静,精神专一,所有的困苦都是身上的尘埃而已,抖落一下即能去掉,即能神清气爽。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人都具有道性,只要通过修持修炼,由生得道,由道得仙,由仙得真,必能达到生道合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但重人贵生的一切修持修炼,都要以入世济世的“真行”为基础,都要从处世为人开始提高个人的修养。对道教来说,追求神仙的修道与促进健康的养生是一致的,修道即是养生,养生即是修道。道教认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运阴阳之用,源道德之妙,达性命之真。为此,要绝贪去欲,返朴还醇,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寂然不动,因自然而行;虚心而冥,涵宇宙而无迹;无心而照,普万化而无物。不以是非好恶,内伤其生,外伤其形。最终达到身心合一,形神俱妙,自由逍遥的神仙境界。

道教重生、养生决不仅仅是要修道者的个人健康,更要普度众生,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过上健康的生活。所以继承和挖掘道教养生资源,整理和研究道教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推陈出新,将道教养生的丰富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推向社会大众,使其为当今社会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这是我们道教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当代的道教徒应该师法继承先辈的弘道济世的精神,除了自己努力养生修道外,亦要努力传播和实践道教丰富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法术,为民众服务,为社会营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越来越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各种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疾病时刻困挠着人们。因此我们更要以道教的性命养炼的各种方法帮助人们调节身心,促进健康,为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身心健康服务。

在养生的基本内容上,道教主张“顺应自然、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道教一方面将宇宙大道的清虚自然,阴阳之化,立之为修道之本;另一方面,又妙身心性命之奇,认为养性修命,形神俱妙,可以达成“与天地同流,与太虚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即人我又超人我,即世间又超世间,历世而不滞于世,应物而不累于物。“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性命双修,达到与道合一而无待,动静俱泯而忘我的超然无为之境。

正因为道教具有重生、贵生的特点,所以在长期的修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生学思想,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思想和方法也是道教发展可以倚重的宝贵资源。如果说道教在今天的世界还有重要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的话,那么我认为这种价值最重要的是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的宗教教化,她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促进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第二就是社会的卫生保健,她可以为人们提供一整套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确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养生保健。

二、       健康与生命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健康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提到健康与生命,人们通常都会想起耳熟能详的几句名言: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显然,这些名言都十分明确地提醒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尽最大努力保持健康,珍惜生命。

既然健康的重要人人皆知,但每每容易被忽视和忘却。有了健康,才能保证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甜蜜,才能创造财富,享受人生;若失去健康,乃至疾病缠身,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无疑还会失去已有财富,使人生黯然失色。至于生命之宝贵,那就更值得我们不顾一切地珍爱了。既然大道给了我们一次生命,我们就要好好地“享用”和认真对待,而前提是先“保命”,防止生命“运转”不正常,或生命之花过早凋零。一个人如果失去健康,或生命非正常消逝,还会给家人、单位、社会乃至亲朋好友造成痛苦和负担,带来物质的、精神的双重打击。现实中的事例实在太多,令人遗憾,直至惨不忍睹。

例如:邓丽君,香港歌星,生前积累40亿财产。1995年5月6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42岁。傅彪,国内著名演员。2005年8月因肝癌去世。享年42岁。“新浙商”擎旗人,被喻为“胆大包天”的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生前积累8亿元财产。2004年11月13日因肠癌病逝,享年38岁。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总裁彭作义,人称彭大将军,在游泳时突发心肌梗塞意外去世。爱立信中国公司总裁杨迈,极感疲劳而独自去健身房,心脏病突发身亡。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凯心脏病突发逝世……。

按照健康专家的说法,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只要做到这四条,就能保证身体健康。当然,人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有时难以做到,但要时刻牢记,尽最大努力做到,起码不能“偏离”基石太远。常见有的人或暴饮暴食,或缺乏锻炼,或嗜烟酗酒,或心理失衡,具其一必大大损害健康。我们要时刻记住,保持自身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不注意身体健康,不但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明乎此,就不会视健康为儿戏,自我糟蹋身体,损害健康。

诚然,当今社会有许多情况危胁着人们的健康。首先是精神压力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精神压力是生活中一部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处理平常的事情,还是与人交往或应付各种要求,大人小孩都可能面对精神压力。轻微的压力是有益的,它能让人用心思考,加倍努力,它有激励人心,使人兴奋的作用。例如,各种竞技比赛产生的精神压力,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好事。不过,压力太大,或持续时间太长,则对身体有害,造成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疼、胃痛、忧虑或发脾气、疲劳、饮食失调、失眠、偏头痛、皮疹,如果持续下去,会引致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精神崩溃、哮喘恶性发作。玛丽莲.梦露,美国著名影星,1962年8月5日清晨,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刚购置的房中自杀,享年36岁。翁美玲,香港知名演员。1985年5月14日,因感情问题自杀,卒年26岁。张国荣,香港著名影星,生前积累3亿港元财产。2003年4月1日在香港跳楼自杀,享年46岁。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养生——人类永恒的主题

    博客 张兴发

    2014-07-19 19:57:15

    |
    养生——人类永恒的主题
    |

    张兴发(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劳碌奔波之余,成功喜悦之时,失败伤心之后,常常会扪心自问:人为什么而活着?为幸福生活,为实现理想,为人生前途……,回答只是眼前的。其实人从生下来就要为死而活着,为了克服死亡,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创造美满幸福生活,营造和谐生活环境,德臻人间仙境;为了达到永生,人们深入挖掘中华养生文化,实践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成就长生久视。由此,经过深入思考此身与彼生、健康与生命、生命与寿命、生命与死亡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人类追求养生的缘由。

    一、 此身与彼生>

    身与生是二个本质不同的概念。身一指身体,一指身心。《帛书老子校注》,引《喻老》说:“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这个“身”,用现代汉语怎么解释呢?这个概念就如同古代的精神概念不能用mind  、spirit来理解一样,正因为我们形成了用mind 等来理解精神的习惯,所以我们便很难理解精神在古代包含着生理、物理方面的那些内涵。古代的身不与心对,心也是身。

    生这里指生命而言,与死亡相对。因此,养身与养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养身指养心,修养人的身心道德。如老子《道德经》中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说的就是修行人的道德行为。而养生则是指修炼人的生命,使生命得到无限制的延长,与日月同期,与天地长存。

    对生命价值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是道教始终不渝的传统。《道藏》中首部经典《度人经》开篇便强调:仙道贵生。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卷一百一十四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后来进一步发展为《老子想尔注》第二十五章说:“生,道之别体也。”刘宋时期《三天内解经》则宣称:死王不如生鼠。最终隋唐之际问世的《太上老君内观经》把道教的理想追求概括为“生道合一”,精深地表达了道教对养生终极意义问题的理解。

    道教自其产生便是一个重视人的现实生命的宗教,所以重生、贵生也是道教的一个基本特性。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万物中又以人之生命最为宝贵,“天地之大曰生”,“生”与“道”是合一的。道教的各种经典中无不把“贵生”、“重生”和“养生”的思想作为其阐述的基本内容。在道教看来,生命是最可贵的,希望人人都能竟其天年,以至长生久视。道教《五符经》认为“天生万物,人为最贵”。《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亦说:“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抱朴子》说:“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妙真经》则说:“德莫大于活。”道教这一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最富有特色的地方,体现了对人生的关爱。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生命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道教从齐同慈爱的精神出发,要求人们要“慈心于物”,以一颗仁慈之心对待宇宙间所有生命,爱及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辜地伤害任何生命。并在戒律中规定:不得杀害一切物命;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笼罩鸟兽等等。《太上洞渊神咒经》说:“道性本来清,救护一切人,普济于众生,太上布大慈。”道教对人生与生命的重视,体现了关爱人生的最大热情。重人贵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人的生命、生活。人的生命、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即物质生活;二是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与生存环境是要解决人们的生理生命的基本要求;精神生活是调解人的心理与精神追求。在物质生活中,道教教人少私寡欲,淡泊名利,以宝养生命之元真;并教人致力于和平、和谐的生存环境的营造。在精神生活中,道教教人追求与道合一、逍遥无碍的境界。人生虽然会有种种困苦,但只要能以“常道”为大旨,不以鹏程万里、斑鸠数仞为区别,只要心意逍遥,心灵宁静,精神专一,所有的困苦都是身上的尘埃而已,抖落一下即能去掉,即能神清气爽。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人都具有道性,只要通过修持修炼,由生得道,由道得仙,由仙得真,必能达到生道合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但重人贵生的一切修持修炼,都要以入世济世的“真行”为基础,都要从处世为人开始提高个人的修养。对道教来说,追求神仙的修道与促进健康的养生是一致的,修道即是养生,养生即是修道。道教认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运阴阳之用,源道德之妙,达性命之真。为此,要绝贪去欲,返朴还醇,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寂然不动,因自然而行;虚心而冥,涵宇宙而无迹;无心而照,普万化而无物。不以是非好恶,内伤其生,外伤其形。最终达到身心合一,形神俱妙,自由逍遥的神仙境界。

    道教重生、养生决不仅仅是要修道者的个人健康,更要普度众生,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过上健康的生活。所以继承和挖掘道教养生资源,整理和研究道教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推陈出新,将道教养生的丰富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推向社会大众,使其为当今社会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这是我们道教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当代的道教徒应该师法继承先辈的弘道济世的精神,除了自己努力养生修道外,亦要努力传播和实践道教丰富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法术,为民众服务,为社会营造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大,自然和社会环境越来越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各种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疾病时刻困挠着人们。因此我们更要以道教的性命养炼的各种方法帮助人们调节身心,促进健康,为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身心健康服务。

    在养生的基本内容上,道教主张“顺应自然、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道教一方面将宇宙大道的清虚自然,阴阳之化,立之为修道之本;另一方面,又妙身心性命之奇,认为养性修命,形神俱妙,可以达成“与天地同流,与太虚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即人我又超人我,即世间又超世间,历世而不滞于世,应物而不累于物。“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性命双修,达到与道合一而无待,动静俱泯而忘我的超然无为之境。

    正因为道教具有重生、贵生的特点,所以在长期的修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生学思想,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思想和方法也是道教发展可以倚重的宝贵资源。如果说道教在今天的世界还有重要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的话,那么我认为这种价值最重要的是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的宗教教化,她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促进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第二就是社会的卫生保健,她可以为人们提供一整套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确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养生保健。

    二、       健康与生命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健康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提到健康与生命,人们通常都会想起耳熟能详的几句名言: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显然,这些名言都十分明确地提醒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尽最大努力保持健康,珍惜生命。

    既然健康的重要人人皆知,但每每容易被忽视和忘却。有了健康,才能保证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甜蜜,才能创造财富,享受人生;若失去健康,乃至疾病缠身,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无疑还会失去已有财富,使人生黯然失色。至于生命之宝贵,那就更值得我们不顾一切地珍爱了。既然大道给了我们一次生命,我们就要好好地“享用”和认真对待,而前提是先“保命”,防止生命“运转”不正常,或生命之花过早凋零。一个人如果失去健康,或生命非正常消逝,还会给家人、单位、社会乃至亲朋好友造成痛苦和负担,带来物质的、精神的双重打击。现实中的事例实在太多,令人遗憾,直至惨不忍睹。

    例如:邓丽君,香港歌星,生前积累40亿财产。1995年5月6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42岁。傅彪,国内著名演员。2005年8月因肝癌去世。享年42岁。“新浙商”擎旗人,被喻为“胆大包天”的上海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生前积累8亿元财产。2004年11月13日因肠癌病逝,享年38岁。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总裁彭作义,人称彭大将军,在游泳时突发心肌梗塞意外去世。爱立信中国公司总裁杨迈,极感疲劳而独自去健身房,心脏病突发身亡。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凯心脏病突发逝世……。

    按照健康专家的说法,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只要做到这四条,就能保证身体健康。当然,人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有时难以做到,但要时刻牢记,尽最大努力做到,起码不能“偏离”基石太远。常见有的人或暴饮暴食,或缺乏锻炼,或嗜烟酗酒,或心理失衡,具其一必大大损害健康。我们要时刻记住,保持自身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不注意身体健康,不但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任。明乎此,就不会视健康为儿戏,自我糟蹋身体,损害健康。

    诚然,当今社会有许多情况危胁着人们的健康。首先是精神压力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精神压力是生活中一部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处理平常的事情,还是与人交往或应付各种要求,大人小孩都可能面对精神压力。轻微的压力是有益的,它能让人用心思考,加倍努力,它有激励人心,使人兴奋的作用。例如,各种竞技比赛产生的精神压力,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好事。不过,压力太大,或持续时间太长,则对身体有害,造成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疼、胃痛、忧虑或发脾气、疲劳、饮食失调、失眠、偏头痛、皮疹,如果持续下去,会引致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精神崩溃、哮喘恶性发作。玛丽莲.梦露,美国著名影星,1962年8月5日清晨,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杉矶刚购置的房中自杀,享年36岁。翁美玲,香港知名演员。1985年5月14日,因感情问题自杀,卒年26岁。张国荣,香港著名影星,生前积累3亿港元财产。2003年4月1日在香港跳楼自杀,享年46岁。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