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求生的宗教(2)

网络 贺圣迪

2016-09-08 09:56:28

追求长生,赢得个人生命的不朽,在道教中又有三派之别。一派是白日飞升或解形于尸,进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如《神仙传拾遗》说:“西王母降穆王之宫,相与升云而去”;张良死后棺中不见尸形衣冠,化而飞去“位为太玄童子,常从老君于太清之中。”另一派认为神仙世界和人间一样,上下等级森严,不愿升天而去,但求永乐人间久享人世之乐。白石先生“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他在回答彭祖何不升天时说:“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太平广记·神仙传》卷七)第三派则要在天上久享人间之乐,宣扬成仙时连妻子家人鸡犬屋庐一起升天。《仙人唐公房碑》说:“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修然与之俱去。”(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一○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流行,反映长生不老而在天界永享人间之乐的成仙方式在古代汉族社会中的魅力。

求生,求长生,求与天地宇宙同久的幻想,使道教学者提出一套得以如此的理论,并加以身体力行。

首先,要敬重父母君师。道教认为“父母者,生之根也;群者,授荣尊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有穷之业也。此三者,道德之门户也。父母,乃传天地阴阳祖统也;师者,乃观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结;君者,当承天地,顺阴阳,常务得其意,以理道为事。故此三者,性命之门户也。”(《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阙题)道德与性命相一致,忠君、敬师、孝父母是得寿成仙的前提。三者之中,尤以孝道为最。“寿者,乃与天地同侪也;孝者,与天地同力也。”所以,“寿孝者,神灵所爱好也。不寿孝者,百祸所趋也。”(同上)“不孝而为道者,无一人得上天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十七《天咎四人辱道诫第二百八)先孝而后能寿仙的见解,使道教反对离家弃亲入山学道,而要求学道者在家“日守父母保妻子”(同上),待道成而去,最好是泽及家人,甚至鸡犬,举家成仙,百物与之俱飞。

其次,要舍弃名位财货:“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以隋珠而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况背道德、忽性命,而从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曾@②《道枢》卷二《坐忘篇》上)名位财货务必弃去,是求道取长生成仙真的前提之一。

再次,善自保养,顺应自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引《道机》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要长寿者,当顺应四时化迁,“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经文部数所应诀》第一百六十七)人之生命,在道教看来是由形、精、神或形、神合成。“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神与形在生命中的作用都不可缺少,二者相为表里,互相依存。“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同上)为此,道教主张养生须从形神二方面着手。

最后,道教主张以种种方术内养形神,以神守形而致形全精复,实现长生成仙。道教长生不死说的方术众多,如存思、守一、导引、叶纳、胎息、服食、金丹、房中等等,恕不一一赘述。

总之,道教从“人之所贵者生”(司马承祯《坐忘论》)出发,提出“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于长生之方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以实现人的长生不死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它是乐生、重生,求生,欲得长生的宗教。

道教长生不死说,以其哲学理论为基础。

道教是神仙家以方术为基础,吸取道家、阴阳家哲理,采纳儒家伦理,兼容墨佛等家的某些内容而形成的宗教,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先秦两汉时期形成的气阴阳五行学说。还在道教形成时期,即被奉为经典的《道德经》,便以气阴阳阐述宇宙的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其中的“一”为气,“二”为阴阳二气,三为二气的相互作用。认为物质性的道在恍惚变化中产生气,气分而为阴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有万物。就任何一个具体之物来说,它都含有阴阳,是二气相冲而和的产物。同时,创立道教的理论家又吸取邹衍学派的阴阳消息、五行生克等说,早期道教文献集结的《太平经》,“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范晔《后汉书·襄楷传》)

道教理论家揉合阴阳与道二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宇宙学说。他们认为包括人类及神仙在内的宇宙,以元气为本源经历一系列演变发展而成。道教各书所说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按《太平经》所说,万“物始于元气”(《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一百三)元气恍惚自然无有形体,“洞冥无有分理”,而“内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阴阳,具俱相持,而不分别。”(同上,卷一百十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第二百一十二)元气不缘道而生,“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同上,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法》)元气化生万物的过程是:“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同上,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阙题[一])三体之外的“余气散备万物”(同上,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利尊上延命法》)。其过程大致为四时──五行──山川──万物。元气在生成万物之后并未消失,它包裹天地八方”(同上,卷四十《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而由其生成的“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同上,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虽然“悦”字带有感情色彩,但不足以影响天气的物质性。这是自原始社会以来,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与人一样具有精神性所造成的。这一点虽然错误且会导向唯心主义,但毕竟与精神产生物质之说有着根本区别。道教学者认为在气化的世界中,不仅元气恒在,由其产生的天地甚至金石因气常存而永生。人如果服气炼形,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便能“却老年永延”。《黄庭经》说:“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是求生的宗教(2)

    网络 贺圣迪

    2016-09-08 09:56:28

    |
    道教是求生的宗教(2)
    |

    追求长生,赢得个人生命的不朽,在道教中又有三派之别。一派是白日飞升或解形于尸,进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如《神仙传拾遗》说:“西王母降穆王之宫,相与升云而去”;张良死后棺中不见尸形衣冠,化而飞去“位为太玄童子,常从老君于太清之中。”另一派认为神仙世界和人间一样,上下等级森严,不愿升天而去,但求永乐人间久享人世之乐。白石先生“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他在回答彭祖何不升天时说:“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太平广记·神仙传》卷七)第三派则要在天上久享人间之乐,宣扬成仙时连妻子家人鸡犬屋庐一起升天。《仙人唐公房碑》说:“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修然与之俱去。”(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一○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的流行,反映长生不老而在天界永享人间之乐的成仙方式在古代汉族社会中的魅力。

    求生,求长生,求与天地宇宙同久的幻想,使道教学者提出一套得以如此的理论,并加以身体力行。

    首先,要敬重父母君师。道教认为“父母者,生之根也;群者,授荣尊之门也;师者,智之所出,有穷之业也。此三者,道德之门户也。父母,乃传天地阴阳祖统也;师者,乃观知天地之意,解凡事之结;君者,当承天地,顺阴阳,常务得其意,以理道为事。故此三者,性命之门户也。”(《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阙题)道德与性命相一致,忠君、敬师、孝父母是得寿成仙的前提。三者之中,尤以孝道为最。“寿者,乃与天地同侪也;孝者,与天地同力也。”所以,“寿孝者,神灵所爱好也。不寿孝者,百祸所趋也。”(同上)“不孝而为道者,无一人得上天也,”(《太平经合校》卷一百十七《天咎四人辱道诫第二百八)先孝而后能寿仙的见解,使道教反对离家弃亲入山学道,而要求学道者在家“日守父母保妻子”(同上),待道成而去,最好是泽及家人,甚至鸡犬,举家成仙,百物与之俱飞。

    其次,要舍弃名位财货:“财有害气,积则伤人,虽少犹累,而况多乎。以隋珠而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况背道德、忽性命,而从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曾@②《道枢》卷二《坐忘篇》上)名位财货务必弃去,是求道取长生成仙真的前提之一。

    再次,善自保养,顺应自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引《道机》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佚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要长寿者,当顺应四时化迁,“饮食以时调之,不多不少,是其自爱自养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二《经文部数所应诀》第一百六十七)人之生命,在道教看来是由形、精、神或形、神合成。“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神与形在生命中的作用都不可缺少,二者相为表里,互相依存。“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同上)为此,道教主张养生须从形神二方面着手。

    最后,道教主张以种种方术内养形神,以神守形而致形全精复,实现长生成仙。道教长生不死说的方术众多,如存思、守一、导引、叶纳、胎息、服食、金丹、房中等等,恕不一一赘述。

    总之,道教从“人之所贵者生”(司马承祯《坐忘论》)出发,提出“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于长生之方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四《勤求》)以实现人的长生不死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它是乐生、重生,求生,欲得长生的宗教。

    道教长生不死说,以其哲学理论为基础。

    道教是神仙家以方术为基础,吸取道家、阴阳家哲理,采纳儒家伦理,兼容墨佛等家的某些内容而形成的宗教,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先秦两汉时期形成的气阴阳五行学说。还在道教形成时期,即被奉为经典的《道德经》,便以气阴阳阐述宇宙的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其中的“一”为气,“二”为阴阳二气,三为二气的相互作用。认为物质性的道在恍惚变化中产生气,气分而为阴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有万物。就任何一个具体之物来说,它都含有阴阳,是二气相冲而和的产物。同时,创立道教的理论家又吸取邹衍学派的阴阳消息、五行生克等说,早期道教文献集结的《太平经》,“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范晔《后汉书·襄楷传》)

    道教理论家揉合阴阳与道二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宇宙学说。他们认为包括人类及神仙在内的宇宙,以元气为本源经历一系列演变发展而成。道教各书所说略有不同,但大体一致。按《太平经》所说,万“物始于元气”(《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一百三)元气恍惚自然无有形体,“洞冥无有分理”,而“内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阴阳,具俱相持,而不分别。”(同上,卷一百十九《三者为一家阳火数五诀》第二百一十二)元气不缘道而生,“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同上,卷十八至三十四《守一明法》)元气化生万物的过程是:“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同上,卷七十三至八十五阙题[一])三体之外的“余气散备万物”(同上,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利尊上延命法》)。其过程大致为四时──五行──山川──万物。元气在生成万物之后并未消失,它包裹天地八方”(同上,卷四十《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而由其生成的“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同上,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虽然“悦”字带有感情色彩,但不足以影响天气的物质性。这是自原始社会以来,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与人一样具有精神性所造成的。这一点虽然错误且会导向唯心主义,但毕竟与精神产生物质之说有着根本区别。道教学者认为在气化的世界中,不仅元气恒在,由其产生的天地甚至金石因气常存而永生。人如果服气炼形,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便能“却老年永延”。《黄庭经》说:“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