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红网 吴理之 兰从善 左

2013-03-14 05:09:14

道教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道教产生之日起就在我国发展繁荣,我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鲁迅先生曾经断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李约瑟博士也敏锐地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话都洞察到道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秦代以来,道教文化就在邵阳市产生、发展、兴盛,对邵阳市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道教文化在邵阳仍然会影响广泛,为邵阳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文首先梳理出道教文化在邵阳发展的历史轨迹,然后分析道教文化对邵阳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再结合时代的进步,提出了道教文化在邵阳发展的思路,为促进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邵阳道教文化概述

(一)邵阳道教文化源流

邵阳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体现在道教人物、宫观上。据《湖南通志》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卢、侯二生入海求长生不死之药,未得,难以复命,卢与侯谋,隐入武冈云山,与当地谭真人一起修炼。后人称卢、侯、谭为三真,为境内最早修炼道士。现存云山上的“侯仙迹”、“卢仙影”、“炼丹井”、“飞升台”、“秦人古道”、“扫坛竹”等遗迹,都与“三真”有关。云山为道教第六十九福地。东汉章和二年,武冈建有大罗江庙。东汉晚期有江西龙虎山道士吴猛、许逊、梅子真等来湘传播天师道(即正一道),活动在雪峰山脉的今绥宁、城步、洞口、隆回、新邵、邵阳等地,从此天师道在境内广为流传。西晋时邵陵郡北部建有文仙观(今新邵县五星乡境内),为历史上全国108名观之一,现存有全石制道士墓葬群。

唐代为道教最兴盛时期,邵州道教的名观日渐增多。唐初,大洞真人李熙山在今绥宁县境东北建有玉清观,传扬道教。李真人于唐显庆年间在邵阳县五丰铺镇境内建观修道。孙真人思邈在龙山岳平顶修炼道术,设坛行教。白云居士申泰芝于武则天垂拱年间在邵州城东岩侧洛阳洞修炼,后隐炼于莲荷山(今邵东县佘田桥镇境内莲荷观),玄宗年间建宜塘观与云霖祠,悬玄宗御书于云霖祠,后来改为仙翁宝殿,又改为云霖寺。泰芝死后,邵州郡守表奏朝廷,帝敕郡守塑像于莲荷山附近之佘湖山,四时祭祀。佘湖山离邵州城百余里,守令往来礼谒不便,复奏请于邵水东岸,离城三里许之小佘湖山建观(即现邵阳市佘湖山佘湖道观),塑像祭祀,并于资江之北建开元观祀之。唐开元年间,在今新邵县龙山建有药王殿祀孙思邈,建古岳观祀南岳圣帝、盘古、神农。唐末道士吕洞宾自称“华州回道人”,曾来邵州传道,住六岭山白鹤观(原真观,改名太平观,传吕洞宾化鹤飞去后改为白鹤观)。

宋元时,境内道教繁荣发展。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濂溪)以永州通判摄邵州,将陈抟之《无极图》改为《太极图》,后人在他住过的爱莲池畔,设立莲池书院,辟有景濂堂、濂溪祠和君子亭等以示景仰。徽宗时,各地大力兴修道教庙观,如邵州城东南二里建有武侯庙,资江砥柱矶上建有康济庙(现存于市双清公园关圣殿和观音殿),康济庙额是宋徽宗赵佶亲笔所书。宋元时期,因“道教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宗派。传入境内的道教,主要有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宗派,正一道分布在绥宁、城步等县,有混元、清微、先天等道派。全真道传入境内的是北七真的随山派,随山派逐渐成为境内道教之主流。宋末元初,邵阳境内还出有高道李道纯李道纯,都梁(今湖南武冈)人,他精研道意,广授门人,著有《护命经注》,《大通经注》、《洞古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等著作。李道纯作为南宗传人常兼修北宗丹法,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亦被称为中派丹法之祖。

明清时,道教地位逐渐低落。明洪武九年(1376),全真随山派道士谭观妙师徒在紫极宫立坛传教,紫极宫成为境内全真随山派道教的祖师殿。明代道士冷谦,晓音律,洪武年间为协律郎,郊庙乐章多为冷谦所撰,后遂入道,多异术。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资、邵二水汇合之处,建有水府庙,祀萧英佑侯,庙址尚可辨认。明代宝庆城府辖区内建有多处道教场所,如乌鸦庙、召伯祠佑圣宫等。清代,道教地位低落,但在境内民间仍呈发展之势,全真教随山派尤甚。据《续修道教宗教谱》载:光绪十年(1884),境内随山派已繁衍38代,发展到邵阳县的东西南北路,今邵阳市城区、邵东、新邵、隆回、邵阳等县共建108观。清代邵阳境内有高道周学霆,别号梦觉道人,专心医学及养生之术,游遍湖湘各地,扶危济困,治愈疑难怪病不可胜数。著有《三指禅》、《医学百论》、《医案存》、《外科便览》、《梦觉道人诗》等书传世。

民国以来,道教趋于衰败,宫观年久失修颓毁,道教徒分散,有的改行,以农商为业,很多宫观无道士,但也出过高道大德。如道门巨匠萧天石,致力于道学研究,发扬道家文化,先后出版《道家养生学概要》、《道德经圣解》、《道海玄微》、《禅宗心法》、《人生内圣修养心法》等重要著作,发起成立“老庄学会”,协助创办“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社”并担任道教组负责人,协助创办台湾省道教会,并主编出版了禅宗与密宗丛书及中国医学名著丛书等。萧天石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尤其对于研究和发扬中华道学,竭尽了毕生的精力,在海内外被赞誉为“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被公认为20世纪中华道教养生学研究与弘扬的最大成就者。

(二)邵阳历史上的道教活动

活动是文化的体现。历史上,邵阳境内道教经常性的活动有祭祀祖宗、老人寿诞、禳星拜斗、办丧事、开灵做道场等。一年之中有“春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除灾难;到了秋冬必须建斋醮酬恩叫“秋报”。

明清时,民间祈祷斋醮之事盛行。境内官府士绅为祭祀,建有万寿宫、天后宫,并按清廷规定建有马王庙,每有军事行动,必先到马王庙致祭,方可出师。

近代以来,邵阳境内举办过多起大型的道教活动。《邵阳县志》载:清咸丰年间,每年举行“赛神会”,六月十三、十九、二十三日,相传为龙神、火神、雷神诞生日,“城内居民醵金赛祀,旗鼓羽葆,复衍百戏,环游于市,费甚巨”。30年代,赛神会仍很盛行,当时城内13保,城外17柱,各自争奇斗艳,赛神队伍按保柱排列在考棚街集合,到火神庙行香后,顺府正街(今红旗路)过青龙桥到水府庙行香,每队前列抬着香案、贡果,后列队旗、杂耍,观者如潮。每年神诞之日,举办庙会,从外地请来戏班演戏,分别在水府庙、火神庙、灵乌庙、张飞庙、万寿宫、天后宫等宫庙戏台,演戏酬神。1935年秋,邵阳县道教诚化社发起一次较大的“秋报醮”活动,举行“烧天香”,醮坛地点设在县城昭明宫(今邵阳市公安局院内),烧天香在观音庵左边旷野地(今北塔区江北乡),香塔按八卦排成八角形,高为108尺,基脚周围占地约两亩,八角外围以树桩扎架,边堆边架,层层缩小,最高层耸出尖端,成塔状,共用1000多立方米香料木材,多为参天几抱围的松柏树、檀树、枫树、樟树,还有贵重的广香木、沉香木,事前派众多人员到洞口、绥宁一带看定购买,再雇船沿资江运来,共花费10000多银元,折合当时稻谷7700多担。每天来香塔前祈福的信男善女以千计,烧了两天一夜,火红半边天。

(三)当代邵阳道教文化

20世纪30-40年代,曾经成立过邵阳县道教协会。1949年,境内拥有道教宫观257处,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后,有的宫观被拆毁,有的被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占用,有的变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务农,或进厂做工,或摆摊行商和从事其他职业,讲究修炼的道教徒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道教宫观,全真派道士也变为散居道士,流散社会,自传信徒,分散行教,为人办丧事做道场,维持生计。1988年,邵阳市成立道教协会筹备小组。

在省道教协会的高度重视和邵阳市各级领导关心下,邵阳市道教界积极加强组织建设和开展各项工作。2006年1月10日,洞口县率先成立县道教协会。2006年5月8日,邵阳市道教协会成立。2010年7月26日,隆回县成立道教协会。2012年7月23日,绥宁县成立道教协会。目前,邵阳市共有道教场所70处,其中宫观17处,固定处所53处,已经认定备案的道士218名。

在70处道教场所中,2009年在邵阳市双清区佘湖公园内建成的玉清宫是邵阳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场所。玉清宫占地40余亩,整体建筑布局为宫殿式六进九重院落,依山而建,由牌坊、钟鼓楼、灵官殿、圣帝殿、财神殿、慈航殿、吕祖殿、文昌殿、药王殿、玉皇殿、三清殿、藏经楼、大德堂、花园、斋堂、住宿丹房等组成。玉清宫是严格按照道教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成的,整个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工艺精湛,殿堂青石龙柱、石柱均从福建定造,雕梁画栋,山门牌坊高达十五米,巍巍大范。“玉清宫”金光闪闪三个大字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所书,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黄至安副会长等道教界高道大德及社会知名书法家均为玉清宫题写楹联、匾额。殿堂内圣像庄严肃穆,金容焕发,传神达意,艺术价值极高,木雕、石雕、彩绘更是一绝,宛若人间天宫,富有极高的道教文化价值。

2009年11月22日,玉清宫隆重举行了落成庆典暨神像开光祈福法会,来自海内外道教界高道大德,省、市、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信教群众一万多人共同出席庆典仪式,活动规模大,规格高,庄严隆重,堪为邵阳史上经典道教盛会。2011年1月16日,玉清宫隆重举行了以“钟鸣太和,鼓安宝庆;祈福双清,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太和钟、宝庆鼓安奉大典暨首届道文化书法展活动,省、市、区领导,邵阳书法界朋友,社会贤达以及道教界信善居士出席了大典。此次活动首次集合了邵阳书法名家以《道德经》为主题的书法展览,并集结出版,丰富了邵阳道教文化的内涵,宣传了邵阳道教文化,提升了邵阳道教文化品味。

二、道教文化对邵阳发展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等固有的传统核心价值形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今天邵阳的发展中,传统的道教文化对邵阳的发展起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清心寡欲”、“宠辱不惊”的心理调适功能

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阴符经》说:“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阐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顺应自然。

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并在长期的修持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如果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能够“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

对于净化人心,道教主张寡欲和自然。所谓寡欲,即抛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特别是那些不正确的欲望。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强调自然,就是要认识到世间万物始终是在一种自然而然、不自而然的状态中和谐有序、周而复始地运行,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树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由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

在邵阳的发展中,由于物质利益的影响,人们出现了浮躁的心态,追求奢华的生活,给邵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道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文化就发挥出了积极作用,教导人们搞好心理调适,保持平和的心态,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红网 吴理之 兰从善 左

    2013-03-14 05:09:14

    |
    邵阳地区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道教是我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道教产生之日起就在我国发展繁荣,我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鲁迅先生曾经断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李约瑟博士也敏锐地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这些话都洞察到道教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秦代以来,道教文化就在邵阳市产生、发展、兴盛,对邵阳市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道教文化在邵阳仍然会影响广泛,为邵阳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文首先梳理出道教文化在邵阳发展的历史轨迹,然后分析道教文化对邵阳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再结合时代的进步,提出了道教文化在邵阳发展的思路,为促进邵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邵阳道教文化概述

    (一)邵阳道教文化源流

    邵阳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体现在道教人物、宫观上。据《湖南通志》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卢、侯二生入海求长生不死之药,未得,难以复命,卢与侯谋,隐入武冈云山,与当地谭真人一起修炼。后人称卢、侯、谭为三真,为境内最早修炼道士。现存云山上的“侯仙迹”、“卢仙影”、“炼丹井”、“飞升台”、“秦人古道”、“扫坛竹”等遗迹,都与“三真”有关。云山为道教第六十九福地。东汉章和二年,武冈建有大罗江庙。东汉晚期有江西龙虎山道士吴猛、许逊、梅子真等来湘传播天师道(即正一道),活动在雪峰山脉的今绥宁、城步、洞口、隆回、新邵、邵阳等地,从此天师道在境内广为流传。西晋时邵陵郡北部建有文仙观(今新邵县五星乡境内),为历史上全国108名观之一,现存有全石制道士墓葬群。

    唐代为道教最兴盛时期,邵州道教的名观日渐增多。唐初,大洞真人李熙山在今绥宁县境东北建有玉清观,传扬道教。李真人于唐显庆年间在邵阳县五丰铺镇境内建观修道。孙真人思邈在龙山岳平顶修炼道术,设坛行教。白云居士申泰芝于武则天垂拱年间在邵州城东岩侧洛阳洞修炼,后隐炼于莲荷山(今邵东县佘田桥镇境内莲荷观),玄宗年间建宜塘观与云霖祠,悬玄宗御书于云霖祠,后来改为仙翁宝殿,又改为云霖寺。泰芝死后,邵州郡守表奏朝廷,帝敕郡守塑像于莲荷山附近之佘湖山,四时祭祀。佘湖山离邵州城百余里,守令往来礼谒不便,复奏请于邵水东岸,离城三里许之小佘湖山建观(即现邵阳市佘湖山佘湖道观),塑像祭祀,并于资江之北建开元观祀之。唐开元年间,在今新邵县龙山建有药王殿祀孙思邈,建古岳观祀南岳圣帝、盘古、神农。唐末道士吕洞宾自称“华州回道人”,曾来邵州传道,住六岭山白鹤观(原真观,改名太平观,传吕洞宾化鹤飞去后改为白鹤观)。

    宋元时,境内道教繁荣发展。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濂溪)以永州通判摄邵州,将陈抟之《无极图》改为《太极图》,后人在他住过的爱莲池畔,设立莲池书院,辟有景濂堂、濂溪祠和君子亭等以示景仰。徽宗时,各地大力兴修道教庙观,如邵州城东南二里建有武侯庙,资江砥柱矶上建有康济庙(现存于市双清公园关圣殿和观音殿),康济庙额是宋徽宗赵佶亲笔所书。宋元时期,因“道教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宗派。传入境内的道教,主要有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宗派,正一道分布在绥宁、城步等县,有混元、清微、先天等道派。全真道传入境内的是北七真的随山派,随山派逐渐成为境内道教之主流。宋末元初,邵阳境内还出有高道李道纯李道纯,都梁(今湖南武冈)人,他精研道意,广授门人,著有《护命经注》,《大通经注》、《洞古经注》、《全真集玄秘要》、《道德会元》、《中和集》、《三天易髓》、《周易尚占》等著作。李道纯作为南宗传人常兼修北宗丹法,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亦被称为中派丹法之祖。

    明清时,道教地位逐渐低落。明洪武九年(1376),全真随山派道士谭观妙师徒在紫极宫立坛传教,紫极宫成为境内全真随山派道教的祖师殿。明代道士冷谦,晓音律,洪武年间为协律郎,郊庙乐章多为冷谦所撰,后遂入道,多异术。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资、邵二水汇合之处,建有水府庙,祀萧英佑侯,庙址尚可辨认。明代宝庆城府辖区内建有多处道教场所,如乌鸦庙、召伯祠佑圣宫等。清代,道教地位低落,但在境内民间仍呈发展之势,全真教随山派尤甚。据《续修道教宗教谱》载:光绪十年(1884),境内随山派已繁衍38代,发展到邵阳县的东西南北路,今邵阳市城区、邵东、新邵、隆回、邵阳等县共建108观。清代邵阳境内有高道周学霆,别号梦觉道人,专心医学及养生之术,游遍湖湘各地,扶危济困,治愈疑难怪病不可胜数。著有《三指禅》、《医学百论》、《医案存》、《外科便览》、《梦觉道人诗》等书传世。

    民国以来,道教趋于衰败,宫观年久失修颓毁,道教徒分散,有的改行,以农商为业,很多宫观无道士,但也出过高道大德。如道门巨匠萧天石,致力于道学研究,发扬道家文化,先后出版《道家养生学概要》、《道德经圣解》、《道海玄微》、《禅宗心法》、《人生内圣修养心法》等重要著作,发起成立“老庄学会”,协助创办“中国宗教哲学研究社”并担任道教组负责人,协助创办台湾省道教会,并主编出版了禅宗与密宗丛书及中国医学名著丛书等。萧天石致力于复兴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尤其对于研究和发扬中华道学,竭尽了毕生的精力,在海内外被赞誉为“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被公认为20世纪中华道教养生学研究与弘扬的最大成就者。

    (二)邵阳历史上的道教活动

    活动是文化的体现。历史上,邵阳境内道教经常性的活动有祭祀祖宗、老人寿诞、禳星拜斗、办丧事、开灵做道场等。一年之中有“春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除灾难;到了秋冬必须建斋醮酬恩叫“秋报”。

    明清时,民间祈祷斋醮之事盛行。境内官府士绅为祭祀,建有万寿宫、天后宫,并按清廷规定建有马王庙,每有军事行动,必先到马王庙致祭,方可出师。

    近代以来,邵阳境内举办过多起大型的道教活动。《邵阳县志》载:清咸丰年间,每年举行“赛神会”,六月十三、十九、二十三日,相传为龙神、火神、雷神诞生日,“城内居民醵金赛祀,旗鼓羽葆,复衍百戏,环游于市,费甚巨”。30年代,赛神会仍很盛行,当时城内13保,城外17柱,各自争奇斗艳,赛神队伍按保柱排列在考棚街集合,到火神庙行香后,顺府正街(今红旗路)过青龙桥到水府庙行香,每队前列抬着香案、贡果,后列队旗、杂耍,观者如潮。每年神诞之日,举办庙会,从外地请来戏班演戏,分别在水府庙、火神庙、灵乌庙、张飞庙、万寿宫、天后宫等宫庙戏台,演戏酬神。1935年秋,邵阳县道教诚化社发起一次较大的“秋报醮”活动,举行“烧天香”,醮坛地点设在县城昭明宫(今邵阳市公安局院内),烧天香在观音庵左边旷野地(今北塔区江北乡),香塔按八卦排成八角形,高为108尺,基脚周围占地约两亩,八角外围以树桩扎架,边堆边架,层层缩小,最高层耸出尖端,成塔状,共用1000多立方米香料木材,多为参天几抱围的松柏树、檀树、枫树、樟树,还有贵重的广香木、沉香木,事前派众多人员到洞口、绥宁一带看定购买,再雇船沿资江运来,共花费10000多银元,折合当时稻谷7700多担。每天来香塔前祈福的信男善女以千计,烧了两天一夜,火红半边天。

    (三)当代邵阳道教文化

    20世纪30-40年代,曾经成立过邵阳县道教协会。1949年,境内拥有道教宫观257处,道教徒1369人。50年代后,有的宫观被拆毁,有的被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占用,有的变为居民用房。道教徒或在土改中回家分田务农,或进厂做工,或摆摊行商和从事其他职业,讲究修炼的道教徒相继去世。由于没有道教宫观,全真派道士也变为散居道士,流散社会,自传信徒,分散行教,为人办丧事做道场,维持生计。1988年,邵阳市成立道教协会筹备小组。

    在省道教协会的高度重视和邵阳市各级领导关心下,邵阳市道教界积极加强组织建设和开展各项工作。2006年1月10日,洞口县率先成立县道教协会。2006年5月8日,邵阳市道教协会成立。2010年7月26日,隆回县成立道教协会。2012年7月23日,绥宁县成立道教协会。目前,邵阳市共有道教场所70处,其中宫观17处,固定处所53处,已经认定备案的道士218名。

    在70处道教场所中,2009年在邵阳市双清区佘湖公园内建成的玉清宫是邵阳乃至全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场所。玉清宫占地40余亩,整体建筑布局为宫殿式六进九重院落,依山而建,由牌坊、钟鼓楼、灵官殿、圣帝殿、财神殿、慈航殿、吕祖殿、文昌殿、药王殿、玉皇殿、三清殿、藏经楼、大德堂、花园、斋堂、住宿丹房等组成。玉清宫是严格按照道教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建成的,整个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工艺精湛,殿堂青石龙柱、石柱均从福建定造,雕梁画栋,山门牌坊高达十五米,巍巍大范。“玉清宫”金光闪闪三个大字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所书,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黄至安副会长等道教界高道大德及社会知名书法家均为玉清宫题写楹联、匾额。殿堂内圣像庄严肃穆,金容焕发,传神达意,艺术价值极高,木雕、石雕、彩绘更是一绝,宛若人间天宫,富有极高的道教文化价值。

    2009年11月22日,玉清宫隆重举行了落成庆典暨神像开光祈福法会,来自海内外道教界高道大德,省、市、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信教群众一万多人共同出席庆典仪式,活动规模大,规格高,庄严隆重,堪为邵阳史上经典道教盛会。2011年1月16日,玉清宫隆重举行了以“钟鸣太和,鼓安宝庆;祈福双清,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太和钟、宝庆鼓安奉大典暨首届道文化书法展活动,省、市、区领导,邵阳书法界朋友,社会贤达以及道教界信善居士出席了大典。此次活动首次集合了邵阳书法名家以《道德经》为主题的书法展览,并集结出版,丰富了邵阳道教文化的内涵,宣传了邵阳道教文化,提升了邵阳道教文化品味。

    二、道教文化对邵阳发展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等固有的传统核心价值形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今天邵阳的发展中,传统的道教文化对邵阳的发展起着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清心寡欲”、“宠辱不惊”的心理调适功能

    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阴符经》说:“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阐述了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都是要求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顺应自然。

    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并在长期的修持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如果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能够“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

    对于净化人心,道教主张寡欲和自然。所谓寡欲,即抛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特别是那些不正确的欲望。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强调自然,就是要认识到世间万物始终是在一种自然而然、不自而然的状态中和谐有序、周而复始地运行,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树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由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

    在邵阳的发展中,由于物质利益的影响,人们出现了浮躁的心态,追求奢华的生活,给邵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道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文化就发挥出了积极作用,教导人们搞好心理调适,保持平和的心态,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