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
  • 微信
    微信号:daoismswd道教之音公众平台微信号
道家精神专一

道在人中 生道合一 (3)


来源:2007年第1期     作者:张继禹     时间:2013-09-02 18:34:12      繁體中文版     

第三,我们修道体道,要在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做逍遥神仙。人是不可能只生活在现实的,追求逍遥是人生必然要求,生活与修道的过程应该是实现健康人生、完美人生的过程,也是健康生命、升华生命的过程。完美人生、升华生命离不开美好的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更多则是一种宗教的信仰。就道教来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道”的信仰是统一的。道教所主张的人生,是一种艺术般的人生。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无拘无束、知足常乐。道教引导人们放眼于广袤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淡泊名利,冷静面对挫折与磨难,面对苦与乐,通过凝神沉思,无欲澄心,去感悟万物的同一性,感悟与道合一的境界,从而确立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信仰向往之道,超越自我,超凡脱俗,升华精神,做逍遥神仙。

(一)逍遥神仙是上善若水的。《太上感应篇》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人之为善行善,日行月积,即所谓“善不积无以成名”。由善行的不断增长,建立起了无量功德,最后成就了自我,得成道德神仙。大道之善,是像雨水阳光一样润及一切,利益一切,功济如流,物无所知,却悉受其润泽。为善也就是要达到《道德经》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境界。

(二)逍遥神仙是齐同慈爱的。齐同慈爱就要一体皆爱,即不只爱自己的亲人,不只爱自己的家族,也不只爱人类。要齐贵贱、大小、圆缺、等差,当哀孤者、矜寒贫、行大慈、念一切、广救济、开生门。《太上感应篇图说》云:“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功累德,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命虽微,亦系生命”。《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度人经》说是“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三)逍遥神仙是虚怀若谷的。道具有其大无外的包容性,她像大海一样广纳百川,不拒细流。人们常说:虚怀若谷。道就是以虚为体性的。南华真人说:唯道集虚。因为虚乃能容,虚乃能生,虚乃能长,从而使万物各适其性,生气蓬勃。张宇初真人说:非虚则物不能变化周流。《悟真篇》则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四)逍遥神仙是纯朴自然的。葛仙翁说:老君体自然而然;抱道德之至纯。也就是说,纯朴自然是修道体道者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要当固守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来真性,防止人性被扭曲和异化,行俭朴弃华丽,以保性命之真。道性自然,大道以自然为法则,《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事物的本性,人的作为也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妄为,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逍遥神仙是无所碍待的。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无待无碍要在澡雪精神,保存性命之真,使心无所碍,身无所待,动合无形,德充于内,无心而任乎自化。南华真人说: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唯神是守,与神为一。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心与道通,体与道冥。

(六)逍遥神仙是天长地久的。天地无私无我故能长久。《道德经》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得道神仙,无私无欲,无我无累,慈心守一,清静无为,住世功济如流,归虚合道永远。

道在乎神,神在乎真。夫道与神,无为而气自化,无虑而物自成。忠孝神仙、度世神仙、逍遥神仙的思想,既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践行积极的人生、潇洒的人生、利益社会的人生,培护起自己健康的人格,陶冶性情,升华精神,又能够引导人们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护起理想的社会道德,构建和谐美好的人类世界。

结束语

《太上老君内观经》说:“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道不可离,道在人中氤氲涵养了我们的生命,人在道中得以完善升华自我。道不远人告诫人们莫自远道背道,神仙是人人可学、人人可修行成功的,其一以贯之的精神就是要促进生命和谐,理想追求则是生道合一,亦即天人合一,成仙得道。其核心纽带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生”字,一个是“和”字,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德经》说:知和曰常。生命最佳状态就是达到“和之至”的境界。《南华经》说,广成子“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应该说,人心和则心身宁,心身宁则神气生、智慧长;社会和则大众安,大众安则瑞气生、事业长;世界和则乐太平,乐太平则紫气生、财富长;自然和则风雨顺,风雨顺则道气生、万物长。是故《老子想尔注》中说:和则相生,生则不竭。保持生命的灵明与生机,以至得道成真;促进天地的清宁与繁荣,以至生生不息,是生道合一的应有之义。

  • 流泪

    0人

  • 鼓掌

    0人

  • 愤怒

    0人

  • 无语

    0人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欢迎投稿:
Email:server#daoisms.com.cn(注:发邮件时请将#改为@)

免责声明:
  1、“道教之音”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道教之音”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道教之音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道教之音”,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道教中国化

热门图文

更多
道教养生
学道入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