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元代集贤院与地方道教事务管理的关系(2)

世界宗教文化 林巧薇

2016-01-22 22:28:51

二、元代道教事务区域的划分与管理

元朝廷不仅在中央设立集贤院,在地方上亦设立管理道官与道务的机构。元皇室入主中原之前,成吉思汗曾召令丘处机“管理天下出家善人”。宪宗即位后,命李志常掌道教事。统一江南以后,元世祖则对道教各派的势力范围和管理区域进行重新划分。至元十四年(1277),元世祖赐天师张宗演:“给三品银印,令主江南道教事,得自出牒度人为道士。诸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17]此后,三十七代至四十一代张天师皆受蒙元皇室制诰“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至元十五年(1278)九月,元世祖任命张留孙“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等路新附州城道众”[18]。

中原一统后,元世祖对设置地方道教管理机构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各个道派的掌教由朝廷授予印绶,令掌管其教内宗教事务。又下设诸路都提点为副手。各道派门下设有路道录司、州、县道正等职,即“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元代道派的内部管理以全真道为例。全真道掌教主管教内事务,掌教之下设有“诸路道教都提点”,负责全真道地方事务,此职一般由教内的重要道士担任。如祁志诚在至元八年出任“诸路道教都提点”,至元九年则升为全真掌教。历任提点有宋德方、张志素、王志坦、张志敬、孟志源、申志贞、祁志诚、孙德彧、陈德定等人。此职一直延续到元末。龙虎山天师和玄教道团也采用相似的管理模式。张天师管领江南诸路道教,其下又设道录司。至元十八年(1281)十二月,龙虎山道士李庭晰授“张天师下道教都道录”。[19]同年,道士陈士囦授“张天师下道教都提举兼提点太上清正一宫事”[20]玄教大宗师张留孙负责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其弟子吴全节于1306年授“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1307年成为“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1322年,成为第二代玄教大宗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此外,真大道亦设立了道教管理机构。虞集曾言真大道“得郡置道官一人,领其徒属,与全真、正一之流叁立矣。”[21]

在各道派的管理本宗门下事务之上,蒙元朝廷在地方上又设立主管机构——道教所。揭傒斯记曰:“天下郡县置道官,又置南北道教所以领之。”[22]元碑中曾提到有关道教所的机构名称。如《纯阳万寿宫札付碑》所记“玄门道教所”[23],《承天观公据》中记“江南诸路道教所”和“总摄所”[24]。

作为地方上主管道教事务的机构,道教所一般由道派掌教主管。全真掌教张志仙最早授封“掌管诸路道教事”的职衔。[25]全真道六任掌教张志仙、苗道一、常志清、孙德彧、孙履道、完颜德明皆领“掌管诸路道教所”一职。张志仙掌教始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可见该职位系元世祖设立,并延续到元末。但是此处并不清楚全真道掌教管辖的范围。“诸路道教所”是否为掌管所有道教所?现存文献中缺乏材料,只有通过对其他道派的考察来辨明这些问题。

元世祖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弱全真道的势力,不仅实行尊佛抑道的政策,又同时注重支持其他道派发展。至元五年(1268),元世祖以孙德福辖诸路真大道。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赐萧居寿太一掌教宗师印。在北方道教中,全真道的势力被进一步削弱。至元十三年(1276),龙虎山道士张留孙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觐见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元世祖赐天师张宗演道灵应冲和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至元十五年(1278)张留孙被赐“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26]这说明元统一江南以后,元世祖没有让全真道获得对南方道教的管辖权,而是采取了扶植南方道教以钳制全真道的策略。元世祖也没有让张天师获得全面控制南方道教的权利,而是启用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并进一步扶植出玄教一派势力。元世祖试图通过扶植玄教,达到抑制和平衡全真道与龙虎山天师之间宗教势力的目的。

笔者认为元世祖在地方道教事务管理中以地域为界限划分出不同的道教事务管理区域。元世祖赐张天师“领江南诸路道教”。“江南诸路道教”应指长江以南地区的道教事务。元世祖命玄教宗师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此地域范围包括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和荆襄地区。而全真道掌教所授“掌管诸路道教所”一职则指管理淮河以北的道教事务,而非指管理元朝境内的诸路道务。可见,元朝统一中原之后,元朝疆域内形成了三个道教事务管理区域,即以全真道掌教主管淮河以北的诸路道教事,玄教大宗师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张天师主管江南诸路道教。

全真教主持北方道教事务,使得北方一些传统符箓道派都划归全真教统辖。易州龙兴观就是最典型的事例。易州龙兴观在元朝保定路易州地区,即现河北省易县。《易州龙兴观提点缑公功行记》记载,易州龙兴观兴建于唐代,属于传授正一盟威法箓的道观。至正八年正月(1348),龙兴观提点缑德宁“进神仙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大真人法旨,令充本宗门下提点”[27]。“神仙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大真人”指全真教的末代掌教完颜德明,这表明易州龙兴观属于全真教管辖的范围。可见,全真道掌教所授“掌管诸路道教所”,实际上不仅管理全真道本宗门下的诸路道教事务,而是主管其所管辖地域中其他道门的事务,具有任命道官和宫观住持的权力。《纯阳万寿宫札付碑》所记“玄门道教所”应是指全真道所掌管的道教所。

元世祖赐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得自出牒度人为道士。诸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这说明张天师主管江南道教事务,其权力包括符箓的发放、度牒的授予、道官的任用及宫观的建设等。《元典章》记载江南的道士,必须“张天师根底要了戒法文字做先生者,没文字的人休做先生者”。[28]而《承天观公据》所载“江南诸路道教所”应指张天师所掌管的道教所。

张留孙随天师张宗演入朝,受到元世祖的赏识和重用。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元世祖首先任命张留孙担任“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29]同年九月,元世祖又命张留孙“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等路新附州城道众”。[30]同年闰十一月,元世祖授张留孙“玄教宗师”称号。圣旨云:“凝真崇静通玄法师、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张留孙可特赐玄教宗师。依旧总摄淮东淮西荆襄等路道教勾当、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如故。宜令张留孙准此。至元十五年闰十一月日。”[31]至元二十五年(1288)七月,元世祖革去张留孙“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一职,而另加张留孙“玄教宗师、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都提点同集贤院商议道教事”[32]。可见,从至元十五年(1278)到至元二十五年(1288),天师张宗演主管江南道教事务时,张留孙则作为张天师的助手担任“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元世祖在收复淮东淮西荆襄等地后,没有任用张天师或全真掌教进行管辖,而是启用了道士张留孙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事。此后继任的玄教宗师吴全节、夏文泳等人皆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承天观公据》中“总摄所”应指玄教宗师掌管的道教所。在元朝皇室的扶植下,玄教逐渐兴起。直至元末,玄教大宗师一直掌控着江淮荆襄等地区的道教事务。

如安丰路濠州(今治安徽凤阳县)涂山禹庙为玄教大宗师所辖境内道观。《禹庙香火公据并重修禹庙记》记载:

皇帝圣旨里玄教宗师志道弘教冲玄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都提点、同知集贤院道教事。据安丰路濠州道正司申备玄妙观主持潘宗野曾状告:本观自亡宋时分甲乙住持,自上而下,轮算住持。自归附以来,累年□造,未曾申明换给公据。及照得涂山禹帝香火,宋时隶属本观管领,拘确香资,修造养缮。乞备申上司给据付本观甲乙住持,管绍涂山香火,保结申照样事。得此,准申,合行出给公据付本观甲乙承袭住持,依旧管绍涂山禹帝庙香火,提督修造。[33]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试论元代集贤院与地方道教事务管理的关系(2)

    世界宗教文化 林巧薇

    2016-01-22 22:28:51

    |
    试论元代集贤院与地方道教事务管理的关系(2)
    |

    二、元代道教事务区域的划分与管理

    元朝廷不仅在中央设立集贤院,在地方上亦设立管理道官与道务的机构。元皇室入主中原之前,成吉思汗曾召令丘处机“管理天下出家善人”。宪宗即位后,命李志常掌道教事。统一江南以后,元世祖则对道教各派的势力范围和管理区域进行重新划分。至元十四年(1277),元世祖赐天师张宗演:“给三品银印,令主江南道教事,得自出牒度人为道士。诸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17]此后,三十七代至四十一代张天师皆受蒙元皇室制诰“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至元十五年(1278)九月,元世祖任命张留孙“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等路新附州城道众”[18]。

    中原一统后,元世祖对设置地方道教管理机构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各个道派的掌教由朝廷授予印绶,令掌管其教内宗教事务。又下设诸路都提点为副手。各道派门下设有路道录司、州、县道正等职,即“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元代道派的内部管理以全真道为例。全真道掌教主管教内事务,掌教之下设有“诸路道教都提点”,负责全真道地方事务,此职一般由教内的重要道士担任。如祁志诚在至元八年出任“诸路道教都提点”,至元九年则升为全真掌教。历任提点有宋德方、张志素、王志坦、张志敬、孟志源、申志贞、祁志诚、孙德彧、陈德定等人。此职一直延续到元末。龙虎山天师和玄教道团也采用相似的管理模式。张天师管领江南诸路道教,其下又设道录司。至元十八年(1281)十二月,龙虎山道士李庭晰授“张天师下道教都道录”。[19]同年,道士陈士囦授“张天师下道教都提举兼提点太上清正一宫事”[20]玄教大宗师张留孙负责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其弟子吴全节于1306年授“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1307年成为“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1322年,成为第二代玄教大宗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此外,真大道亦设立了道教管理机构。虞集曾言真大道“得郡置道官一人,领其徒属,与全真、正一之流叁立矣。”[21]

    在各道派的管理本宗门下事务之上,蒙元朝廷在地方上又设立主管机构——道教所。揭傒斯记曰:“天下郡县置道官,又置南北道教所以领之。”[22]元碑中曾提到有关道教所的机构名称。如《纯阳万寿宫札付碑》所记“玄门道教所”[23],《承天观公据》中记“江南诸路道教所”和“总摄所”[24]。

    作为地方上主管道教事务的机构,道教所一般由道派掌教主管。全真掌教张志仙最早授封“掌管诸路道教事”的职衔。[25]全真道六任掌教张志仙、苗道一、常志清、孙德彧、孙履道、完颜德明皆领“掌管诸路道教所”一职。张志仙掌教始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可见该职位系元世祖设立,并延续到元末。但是此处并不清楚全真道掌教管辖的范围。“诸路道教所”是否为掌管所有道教所?现存文献中缺乏材料,只有通过对其他道派的考察来辨明这些问题。

    元世祖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弱全真道的势力,不仅实行尊佛抑道的政策,又同时注重支持其他道派发展。至元五年(1268),元世祖以孙德福辖诸路真大道。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赐萧居寿太一掌教宗师印。在北方道教中,全真道的势力被进一步削弱。至元十三年(1276),龙虎山道士张留孙随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觐见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元世祖赐天师张宗演道灵应冲和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至元十五年(1278)张留孙被赐“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26]这说明元统一江南以后,元世祖没有让全真道获得对南方道教的管辖权,而是采取了扶植南方道教以钳制全真道的策略。元世祖也没有让张天师获得全面控制南方道教的权利,而是启用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并进一步扶植出玄教一派势力。元世祖试图通过扶植玄教,达到抑制和平衡全真道与龙虎山天师之间宗教势力的目的。

    笔者认为元世祖在地方道教事务管理中以地域为界限划分出不同的道教事务管理区域。元世祖赐张天师“领江南诸路道教”。“江南诸路道教”应指长江以南地区的道教事务。元世祖命玄教宗师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此地域范围包括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和荆襄地区。而全真道掌教所授“掌管诸路道教所”一职则指管理淮河以北的道教事务,而非指管理元朝境内的诸路道务。可见,元朝统一中原之后,元朝疆域内形成了三个道教事务管理区域,即以全真道掌教主管淮河以北的诸路道教事,玄教大宗师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张天师主管江南诸路道教。

    全真教主持北方道教事务,使得北方一些传统符箓道派都划归全真教统辖。易州龙兴观就是最典型的事例。易州龙兴观在元朝保定路易州地区,即现河北省易县。《易州龙兴观提点缑公功行记》记载,易州龙兴观兴建于唐代,属于传授正一盟威法箓的道观。至正八年正月(1348),龙兴观提点缑德宁“进神仙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大真人法旨,令充本宗门下提点”[27]。“神仙玄门演道大宗师掌教大真人”指全真教的末代掌教完颜德明,这表明易州龙兴观属于全真教管辖的范围。可见,全真道掌教所授“掌管诸路道教所”,实际上不仅管理全真道本宗门下的诸路道教事务,而是主管其所管辖地域中其他道门的事务,具有任命道官和宫观住持的权力。《纯阳万寿宫札付碑》所记“玄门道教所”应是指全真道所掌管的道教所。

    元世祖赐天师张宗演“主江南道教事,得自出牒度人为道士。诸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这说明张天师主管江南道教事务,其权力包括符箓的发放、度牒的授予、道官的任用及宫观的建设等。《元典章》记载江南的道士,必须“张天师根底要了戒法文字做先生者,没文字的人休做先生者”。[28]而《承天观公据》所载“江南诸路道教所”应指张天师所掌管的道教所。

    张留孙随天师张宗演入朝,受到元世祖的赏识和重用。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元世祖首先任命张留孙担任“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29]同年九月,元世祖又命张留孙“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等路新附州城道众”。[30]同年闰十一月,元世祖授张留孙“玄教宗师”称号。圣旨云:“凝真崇静通玄法师、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张留孙可特赐玄教宗师。依旧总摄淮东淮西荆襄等路道教勾当、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如故。宜令张留孙准此。至元十五年闰十一月日。”[31]至元二十五年(1288)七月,元世祖革去张留孙“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一职,而另加张留孙“玄教宗师、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都提点同集贤院商议道教事”[32]。可见,从至元十五年(1278)到至元二十五年(1288),天师张宗演主管江南道教事务时,张留孙则作为张天师的助手担任“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元世祖在收复淮东淮西荆襄等地后,没有任用张天师或全真掌教进行管辖,而是启用了道士张留孙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事。此后继任的玄教宗师吴全节、夏文泳等人皆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承天观公据》中“总摄所”应指玄教宗师掌管的道教所。在元朝皇室的扶植下,玄教逐渐兴起。直至元末,玄教大宗师一直掌控着江淮荆襄等地区的道教事务。

    如安丰路濠州(今治安徽凤阳县)涂山禹庙为玄教大宗师所辖境内道观。《禹庙香火公据并重修禹庙记》记载:

    皇帝圣旨里玄教宗师志道弘教冲玄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都提点、同知集贤院道教事。据安丰路濠州道正司申备玄妙观主持潘宗野曾状告:本观自亡宋时分甲乙住持,自上而下,轮算住持。自归附以来,累年□造,未曾申明换给公据。及照得涂山禹帝香火,宋时隶属本观管领,拘确香资,修造养缮。乞备申上司给据付本观甲乙住持,管绍涂山香火,保结申照样事。得此,准申,合行出给公据付本观甲乙承袭住持,依旧管绍涂山禹帝庙香火,提督修造。[33]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