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融合下的元代道教新思想(3)

道教之音 李玉用

2016-03-05 00:21:49

既然如此,故修道即修心道教修炼的关键与禅宗修炼的关键一样都是“明心见性”。在这里,李道纯又是如何融摄的呢?他指出:

夫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水火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成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21]

这是他所认为的修炼中,最上一乘法即“顿法”,为上根器人所用,上根器人只要穷得一理尽,“戒则自定,定则自然慧通”则尽性至命,一时都了。而中下根基的人须从渐入,“先穷物理,穷尽始得尽性。才有一物不尽,便有窒凝处。须先一一穷尽,得见自己性,然后至于命也”。所以对于中下根器人而言,忘情绝念谓之戒,寂然不动谓之定,默识潜通为之慧。人之心性本无次序,因其根基差异,而有顿渐之分。李道纯这儿吸纳了佛道顿渐成佛的心性修炼方法,认为内丹修炼也有顿、渐之分。渐教起手之初,炼精化气,渐次炼气化神,然后炼神还虚,最后还虚合道,而“顿教则不然,以精气神谓之元药,物下手一时都了”[22]。

陈致虚(公元129O一?),字观吾,道号上阳子,江西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元代中后期著名内丹道家。主要著述有《上阳子金丹大要》、《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周易参同契分章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上阳子金丹大要》(简称《金丹大要》)。据该书自序介绍,陈致虚早年一直浪迹世间求道,直到40岁时才遇见全真道徒缘督子赵友钦,授予金丹大道。赵友钦字缘督,饶郡人(今属江西上饶市人),“为赵宗子,幼遭劫火,蚤有山林之趣,极聪慧,天文、地理、经纬术数、莫不精通”[23]。

赵友钦的师承渊源为黄房公披云宋德芳(曾随马丹阳学道,继随丘长春而为西游十八人之一)——太虚真人李珏——紫琼真人张模(君范)。[24]可见,上阳子陈致虚师承全真北宗,从宋德芳到陈致虚俱为南人,也说明了全真北宗在南方的拓展。今本《金丹大要》南北并举,广引诸家之说,以《参同契》、《阴符经》、《悟真篇》引用最勤,语句中对南宗高道如石杏林、薛紫贤等极为推崇,可见陈致虚修炼内丹已经融合南北二宗。潘雨廷认为:

上阳子之道,内具有南宗之象,且有取法《中和集》之理,尤其是对老子之认识。上阳子作《道德经转语》,实有继承《道德会元》之象。[25]

陈致虚论道虽不分南北,却以北宗传人自居。《金丹大要》云:

我重阳翁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静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教满人间。

又云:

有得此《金丹大要》,不能明了于中奥旨,便可象绘祖师纯阳、重阳、丹阳三仙真形,晨夕香花,一心对像,请念此《金丹大要》一遍、百遍、千遍,日积月深,初心不退,自感仙真亲临付授,顿尔开悟,理路透彻,心地虚灵。即时脚跟踏得实际。

陈致虚秉承全真马丹阳“全抛世事、心地下功”的宗风,在实际的内丹修炼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心性问题的探讨。他在继承早期全真心性理论的框架时,又注意吸收南宗的内修心性论,进一步完善了全真道“性命双修”的理论体系,并从心性论的深度对全真道“三教融通”这一基本的立教原则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精妙的讨论。

陈致虚有非常浓厚的“三教融合”思想,《上阳子金丹大要》通篇皆尽量列举三教经典、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三教一家,实无二道,其分彼我者,乃是一个盲人鞭骑瞎马儿与人较胜负”[26]。述其原因,乃是“儒者不明曾子子思之间相受何事,却猜之为日用当行;释者不能明心见性,只得念诵顽坐;道则不究金丹窍妙,以为焚修法术”[27]。在陈致虚看来,儒、佛、道之三教后学皆不明圣贤仙佛的愿意,却在旁门左道上越走越远,并相互诟病:

孔子曰:“参乎悟道,一以贯之。”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佛祖曰:“万法归一。”是之谓三教之道,一者也。圣人无两心。佛则云:明心见性。儒则云:正心诚意。道则云:澄其心而神自清。语殊而心同。是三教之道,唯一心而已。然所言心却非肉团之心也,当知此心乃天地正中之心也,当知此心乃性命之原也。是《中庸》云:“天命之所谓性。”《大道歌》云:“神是性兮,气是命。”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三教之道,皆当明性与命也。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六祖教旨示云:“日与月对,阴与阳对。”是三教之道,不出于阴阳二物之外也。孔子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佛云:“无上真实,不妄之门。”是云三教各门而同归者也。是以教虽分三,而道则一也。”[28]

这段论述表明,陈致虚首先从本体论着眼,认为世界上可能有两个本体,儒、佛、道三教祖师所言的“一”是一致的。进而,他又从心性论的角度论证,认为三教之精粹乃在心性问题上的探讨是一致的,最终归结到性、命这两个基本概念,可见陈致虚探讨心性不能离开全真“性命双修”和“三教融合”之祖风。然而,陈致虚的“三教融合”理论之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层面,而是迅速将其理论认知落实到内丹修炼的实践中,在金丹大道的基础上将儒、佛、道三教统一起来。陈致虚认为,老子是儒、佛、道三教共同的祖师,老子的思想是万法之宗。不仅如此,在他看来,老子其实是内丹道的始祖,“老子之道,即金丹大道也。”[29]表现出陈致虚融合三教的道本位立场。在他看来,老子的《道德经》中已经蕴涵内丹理论,只要人们读它而悟,因悟而得,因得而有修炼,有修炼而成金丹。在内丹经典《阴符经》、《道德经》、《悟真篇》、《参同契》等文献中,他认为《道德经》是根本性的。他继承南宗祖师张伯端的思想,以《道德经》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来解释内丹的性功修炼,以《道德经》的“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来解释内丹的命功修炼。

除李道纯、陈致虚外,牧常晁也是元代一位南北兼通、主张“三教融合”的道教学者。牧常晁的主要著作有《玄宗直指万法同归》。据《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介绍,牧常晁起初修禅,后于《悟真篇》得黍珠之意,由此而悟得命宗。牧常晁以汇合三教、齐同万法为宗。其中对禅宗心性论吸收较多,他一生都致力于将全真与禅宗相融合。《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中有一段,颇能说明问题:

或问:全真教大类于禅,何也?曰:老氏之虚无自然,无为清静,未尝不类于释氏也。其存形养命之术,乃圣人不得已。于第二云头捺下一门,盖引渐修之士也。上乘一脉,非圣人孰能与于此?全真乃顿修,故类于禅。

牧常晁继承了早期全真“性命双修”和“三教合一”的基本教旨,主张内丹修炼应该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相较而言,其“三教合一”思想更为彻底。其《玄宗直指万法同归》首列出“三教同元图”,以图的直观形式来形象地表达他的“三教合一”思想。他说,儒、佛、道三家的关系就犹如“兄弟三人为同一父母所生,不幸父母早逝,兄弟流离他国。及其长也,承嗣三家,各变其姓氏。”[30]受李道纯以“无极而太极”解释道教哲学的本源论和本体论的影响,也受从周敦颐到朱熹儒家理学之影响,牧常晁认为,无极纯粹是理,理生气,太极则是理气混沌之产物,“无极者,纯然理之谓也。盖有是理而后有是气,理气混沌,是名太极。此有名万物之母也。”然后由太极而生天地人三才和万物。无极是纯而又纯之理,太极则是理气的混合。在这儿,他以“太极”这一概念来统和三教,阐述其“三教融合”思想谓:

夫三家者,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于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也。[31]

释氏用之以化天下,复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炁;儒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命。[32]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三教融合下的元代道教新思想(3)

    道教之音 李玉用

    2016-03-05 00:21:49

    |
    三教融合下的元代道教新思想(3)
    |

    既然如此,故修道即修心道教修炼的关键与禅宗修炼的关键一样都是“明心见性”。在这里,李道纯又是如何融摄的呢?他指出:

    夫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水火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成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21]

    这是他所认为的修炼中,最上一乘法即“顿法”,为上根器人所用,上根器人只要穷得一理尽,“戒则自定,定则自然慧通”则尽性至命,一时都了。而中下根基的人须从渐入,“先穷物理,穷尽始得尽性。才有一物不尽,便有窒凝处。须先一一穷尽,得见自己性,然后至于命也”。所以对于中下根器人而言,忘情绝念谓之戒,寂然不动谓之定,默识潜通为之慧。人之心性本无次序,因其根基差异,而有顿渐之分。李道纯这儿吸纳了佛道顿渐成佛的心性修炼方法,认为内丹修炼也有顿、渐之分。渐教起手之初,炼精化气,渐次炼气化神,然后炼神还虚,最后还虚合道,而“顿教则不然,以精气神谓之元药,物下手一时都了”[22]。

    陈致虚(公元129O一?),字观吾,道号上阳子,江西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元代中后期著名内丹道家。主要著述有《上阳子金丹大要》、《上阳子金丹大要图》、《上阳子金丹大要仙派》、《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周易参同契分章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上阳子金丹大要》(简称《金丹大要》)。据该书自序介绍,陈致虚早年一直浪迹世间求道,直到40岁时才遇见全真道徒缘督子赵友钦,授予金丹大道。赵友钦字缘督,饶郡人(今属江西上饶市人),“为赵宗子,幼遭劫火,蚤有山林之趣,极聪慧,天文、地理、经纬术数、莫不精通”[23]。

    赵友钦的师承渊源为黄房公披云宋德芳(曾随马丹阳学道,继随丘长春而为西游十八人之一)——太虚真人李珏——紫琼真人张模(君范)。[24]可见,上阳子陈致虚师承全真北宗,从宋德芳到陈致虚俱为南人,也说明了全真北宗在南方的拓展。今本《金丹大要》南北并举,广引诸家之说,以《参同契》、《阴符经》、《悟真篇》引用最勤,语句中对南宗高道如石杏林、薛紫贤等极为推崇,可见陈致虚修炼内丹已经融合南北二宗。潘雨廷认为:

    上阳子之道,内具有南宗之象,且有取法《中和集》之理,尤其是对老子之认识。上阳子作《道德经转语》,实有继承《道德会元》之象。[25]

    陈致虚论道虽不分南北,却以北宗传人自居。《金丹大要》云:

    我重阳翁受于纯阳而得丹阳,全真教立。长春、长真、长生、玉阳、广宁、清静诸老仙辈。枝分接济,丹经妙诀,教满人间。

    又云:

    有得此《金丹大要》,不能明了于中奥旨,便可象绘祖师纯阳、重阳、丹阳三仙真形,晨夕香花,一心对像,请念此《金丹大要》一遍、百遍、千遍,日积月深,初心不退,自感仙真亲临付授,顿尔开悟,理路透彻,心地虚灵。即时脚跟踏得实际。

    陈致虚秉承全真马丹阳“全抛世事、心地下功”的宗风,在实际的内丹修炼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心性问题的探讨。他在继承早期全真心性理论的框架时,又注意吸收南宗的内修心性论,进一步完善了全真道“性命双修”的理论体系,并从心性论的深度对全真道“三教融通”这一基本的立教原则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精妙的讨论。

    陈致虚有非常浓厚的“三教融合”思想,《上阳子金丹大要》通篇皆尽量列举三教经典、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三教一家,实无二道,其分彼我者,乃是一个盲人鞭骑瞎马儿与人较胜负”[26]。述其原因,乃是“儒者不明曾子子思之间相受何事,却猜之为日用当行;释者不能明心见性,只得念诵顽坐;道则不究金丹窍妙,以为焚修法术”[27]。在陈致虚看来,儒、佛、道之三教后学皆不明圣贤仙佛的愿意,却在旁门左道上越走越远,并相互诟病:

    孔子曰:“参乎悟道,一以贯之。”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佛祖曰:“万法归一。”是之谓三教之道,一者也。圣人无两心。佛则云:明心见性。儒则云:正心诚意。道则云:澄其心而神自清。语殊而心同。是三教之道,唯一心而已。然所言心却非肉团之心也,当知此心乃天地正中之心也,当知此心乃性命之原也。是《中庸》云:“天命之所谓性。”《大道歌》云:“神是性兮,气是命。”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三教之道,皆当明性与命也。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六祖教旨示云:“日与月对,阴与阳对。”是三教之道,不出于阴阳二物之外也。孔子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佛云:“无上真实,不妄之门。”是云三教各门而同归者也。是以教虽分三,而道则一也。”[28]

    这段论述表明,陈致虚首先从本体论着眼,认为世界上可能有两个本体,儒、佛、道三教祖师所言的“一”是一致的。进而,他又从心性论的角度论证,认为三教之精粹乃在心性问题上的探讨是一致的,最终归结到性、命这两个基本概念,可见陈致虚探讨心性不能离开全真“性命双修”和“三教融合”之祖风。然而,陈致虚的“三教融合”理论之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一味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层面,而是迅速将其理论认知落实到内丹修炼的实践中,在金丹大道的基础上将儒、佛、道三教统一起来。陈致虚认为,老子是儒、佛、道三教共同的祖师,老子的思想是万法之宗。不仅如此,在他看来,老子其实是内丹道的始祖,“老子之道,即金丹大道也。”[29]表现出陈致虚融合三教的道本位立场。在他看来,老子的《道德经》中已经蕴涵内丹理论,只要人们读它而悟,因悟而得,因得而有修炼,有修炼而成金丹。在内丹经典《阴符经》、《道德经》、《悟真篇》、《参同契》等文献中,他认为《道德经》是根本性的。他继承南宗祖师张伯端的思想,以《道德经》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来解释内丹的性功修炼,以《道德经》的“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来解释内丹的命功修炼。

    除李道纯、陈致虚外,牧常晁也是元代一位南北兼通、主张“三教融合”的道教学者。牧常晁的主要著作有《玄宗直指万法同归》。据《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介绍,牧常晁起初修禅,后于《悟真篇》得黍珠之意,由此而悟得命宗。牧常晁以汇合三教、齐同万法为宗。其中对禅宗心性论吸收较多,他一生都致力于将全真与禅宗相融合。《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中有一段,颇能说明问题:

    或问:全真教大类于禅,何也?曰:老氏之虚无自然,无为清静,未尝不类于释氏也。其存形养命之术,乃圣人不得已。于第二云头捺下一门,盖引渐修之士也。上乘一脉,非圣人孰能与于此?全真乃顿修,故类于禅。

    牧常晁继承了早期全真“性命双修”和“三教合一”的基本教旨,主张内丹修炼应该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相较而言,其“三教合一”思想更为彻底。其《玄宗直指万法同归》首列出“三教同元图”,以图的直观形式来形象地表达他的“三教合一”思想。他说,儒、佛、道三家的关系就犹如“兄弟三人为同一父母所生,不幸父母早逝,兄弟流离他国。及其长也,承嗣三家,各变其姓氏。”[30]受李道纯以“无极而太极”解释道教哲学的本源论和本体论的影响,也受从周敦颐到朱熹儒家理学之影响,牧常晁认为,无极纯粹是理,理生气,太极则是理气混沌之产物,“无极者,纯然理之谓也。盖有是理而后有是气,理气混沌,是名太极。此有名万物之母也。”然后由太极而生天地人三才和万物。无极是纯而又纯之理,太极则是理气的混合。在这儿,他以“太极”这一概念来统和三教,阐述其“三教融合”思想谓:

    夫三家者,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于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也。[31]

    释氏用之以化天下,复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炁;儒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命。[32]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