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道教、现代文明片论(3)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丁怀轸

2015-11-21 22:59:26

总之,《庄子》中一系列神秘主义的理论内容与自由精神的心灵追求,与道教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因而成为道教进一步发挥、发展的思想酵母。所以,后世道教视庄周为南华真人,把庄周的著作尊奉为《南华真经》,是有其内在根据的。

但是,从整体上看,《庄子》毕竟还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产物,是一种学术理论的体现,其中的一系列神秘主义观念是其整个理论内容的组成部分,但却不能以之为主流,其主流则是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学说,是有内在的理性精神的学术理论,而不是以信仰主义为根据的宗教观念。具体说来,《庄子》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即认为人生是气化流行的产物,有生必有死,生死之变都是自然作用。在《知北游》中,有一段关于生死问题的讨论,其中较明确地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这里以“气”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死为自然之理。这是理性的精神,是有科学意义的理论。但道教却不同。道教极力主张人的长生不死,并坚持认为,人只要绝欲静心,通过修炼精神,实现体悟天道、形神相保,便可以解除死的威胁。这种“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的观念,不仅是非科学、不现实的,而且与《庄子》的主张是完全相反的。其次,《庄子》中虽有某些“仙人”、“神人”的概念,并不崇奉什么天神、地神,也不把老子作为宗教首领看待。而在道教的信仰系统中,有一个神化世界,认为最高的有“三清”之神,而且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这与《庄子》显然不同。此外,《庄子》中一系列神秘现象的描述,本为寓言形式,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叙述方式,既不是对历史的回顾,也不是对事实的陈述,但道教却把这一系列寓言作为事实加以阐述发挥,以致使这些神秘现象成了道教信仰的历史根据,这便与《庄子》相去甚远了。

综上所述,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角度看,一方面,《庄子》中某些思想确有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的成分,与道教的教义、教理及其信仰有相合之处,因此《庄子》为后起道教所重视,对道教理论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庄子》毕竟是一种学术理论,理性主义是其主导因素,因而它与以信仰主义、神灵观念为支柱的道教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把《庄子》与道教相混淆,或者误认为《南华经》就是道教的基本理论阐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缺乏根据的。

《庄子》与现代文明

《庄子》是先秦时代的作品,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影响是丰富而巨大的。随着社会的演进,思想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其中许多的观点、思想皆与现时代不合拍,成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了;然而,正如其它一切优秀思想成果一样,它所倡导的一系列重要观念和思想,在现时代仍有其意义与影响。对于走向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经常以现代意识和现代目光读一读这部古老的经典仍会有所获益。

从现代文明角度看,《庄子》对现代人还有何教益呢?

首先,《庄子》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对于今人仍有意义。在《庄子》形成的时代,作者已经看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冲突的问题,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平行的问题。《大宗师》篇有云:“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天是自然的代表,“天之所为”即大自然的活动,“人之所为”即人的社会性活动,只有把握住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才算真正理解了“道”的意义。按照《庄子》的观点,大自然不仅是人的养育者,而且是人类活动的必要空间。人类要生活得有意义,不仅不能破坏大自然,而且要顺应大自然。要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大宗师》)畸人是不合乎时俗的人,他虽与时俗不合,但却顺依自然,从属于天,与天为一,因而他是真正的“圣人”。只有把自身与自然相融合,在和谐之中把自己托付给大自然,才算真正的“圣人”。“古之人,天而不人。”(《列御寇》)“天而不人”也就是顺倚自然,不对自然进行人为的解破。

这种自然主义的世界观,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差别与矛盾,看到了自然对人的作用。但反对以人为去干预自然,主张以人去顺依自然,它有消极的因素,也有其相当深刻的合理成分。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庄子》与道教、现代文明片论(3)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丁怀轸

    2015-11-21 22:59:26

    |
    《庄子》与道教、现代文明片论(3)
    |

    总之,《庄子》中一系列神秘主义的理论内容与自由精神的心灵追求,与道教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因而成为道教进一步发挥、发展的思想酵母。所以,后世道教视庄周为南华真人,把庄周的著作尊奉为《南华真经》,是有其内在根据的。

    但是,从整体上看,《庄子》毕竟还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产物,是一种学术理论的体现,其中的一系列神秘主义观念是其整个理论内容的组成部分,但却不能以之为主流,其主流则是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学说,是有内在的理性精神的学术理论,而不是以信仰主义为根据的宗教观念。具体说来,《庄子》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即认为人生是气化流行的产物,有生必有死,生死之变都是自然作用。在《知北游》中,有一段关于生死问题的讨论,其中较明确地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通天下一气耳。”这里以“气”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死为自然之理。这是理性的精神,是有科学意义的理论。但道教却不同。道教极力主张人的长生不死,并坚持认为,人只要绝欲静心,通过修炼精神,实现体悟天道、形神相保,便可以解除死的威胁。这种“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的观念,不仅是非科学、不现实的,而且与《庄子》的主张是完全相反的。其次,《庄子》中虽有某些“仙人”、“神人”的概念,并不崇奉什么天神、地神,也不把老子作为宗教首领看待。而在道教的信仰系统中,有一个神化世界,认为最高的有“三清”之神,而且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这与《庄子》显然不同。此外,《庄子》中一系列神秘现象的描述,本为寓言形式,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叙述方式,既不是对历史的回顾,也不是对事实的陈述,但道教却把这一系列寓言作为事实加以阐述发挥,以致使这些神秘现象成了道教信仰的历史根据,这便与《庄子》相去甚远了。

    综上所述,从历史与理论相统一的角度看,一方面,《庄子》中某些思想确有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的成分,与道教的教义、教理及其信仰有相合之处,因此《庄子》为后起道教所重视,对道教理论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庄子》毕竟是一种学术理论,理性主义是其主导因素,因而它与以信仰主义、神灵观念为支柱的道教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把《庄子》与道教相混淆,或者误认为《南华经》就是道教的基本理论阐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是缺乏根据的。

    《庄子》与现代文明

    《庄子》是先秦时代的作品,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影响是丰富而巨大的。随着社会的演进,思想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其中许多的观点、思想皆与现时代不合拍,成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了;然而,正如其它一切优秀思想成果一样,它所倡导的一系列重要观念和思想,在现时代仍有其意义与影响。对于走向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经常以现代意识和现代目光读一读这部古老的经典仍会有所获益。

    从现代文明角度看,《庄子》对现代人还有何教益呢?

    首先,《庄子》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世界观对于今人仍有意义。在《庄子》形成的时代,作者已经看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冲突的问题,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平行的问题。《大宗师》篇有云:“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天是自然的代表,“天之所为”即大自然的活动,“人之所为”即人的社会性活动,只有把握住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才算真正理解了“道”的意义。按照《庄子》的观点,大自然不仅是人的养育者,而且是人类活动的必要空间。人类要生活得有意义,不仅不能破坏大自然,而且要顺应大自然。要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大宗师》)畸人是不合乎时俗的人,他虽与时俗不合,但却顺依自然,从属于天,与天为一,因而他是真正的“圣人”。只有把自身与自然相融合,在和谐之中把自己托付给大自然,才算真正的“圣人”。“古之人,天而不人。”(《列御寇》)“天而不人”也就是顺倚自然,不对自然进行人为的解破。

    这种自然主义的世界观,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差别与矛盾,看到了自然对人的作用。但反对以人为去干预自然,主张以人去顺依自然,它有消极的因素,也有其相当深刻的合理成分。

  • 共4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