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之仙学仙话(3)

道教之音 范俊波

2013-04-12 12:45:13

二、钟吕金丹道。

内丹名词,自汉魏已有所显现,隋代青霞子苏元朗开始提倡,自此道教开始兴起内丹道;但真正大力倡导并形成的内丹流派,是从钟吕金丹道开始的。钟吕金丹道,兴起于隋唐,是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倡导的,在道教又称内丹修炼术;即以人体为“炉鼎”,以人体内精气神为药物,运用内丹术去烧炼,可以使精气神凝为金丹(内丹)。丹在身中,一得永得,可身外有身,灵体可以飞升进入三清天,永享“人间极乐”。内丹之道由隋代青霞子苏元朗首开其说,既而有刘知古,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陈抟等发明道要,于是内丹道经典道书纷纷出现,如崔希范的《入药镜》,张元德的《丹论诀旨心鉴》,陶植的《陶真人内丹赋》,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董师元《龙虎元旨》,钟离权的《灵宝毕法》、《云房三十九章》,吕洞宾的《直指大丹歌》、《指玄篇》,钟离权(正阳子)又授吕“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诀”等,形成钟吕金丹道,至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阐明其道后,内丹道在道教更为盛行,成为道教徒最奥妙、最隐密的修仙之法。道藏本《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题正阳真人钟离权著,纯阳真人吕洞宾传,简称《灵宝毕法》,共上中下3卷。上卷名为《小乘安乐延年法》,中卷名为《中乘长生不死法》,下卷名为《大乘超凡入圣法》;三乘之法,其实是把内丹修炼分为三个阶段,皆有具体理论和方法,层层递进。钟、吕等八仙传说,在胶东半岛脍炙人口,崂山、昆嵛山、蓬莱等地都有其大量遗迹。在这种玄妙的神仙文化气氛中,诞生和传播以长生成仙为基础的全真道教,可以说是十分理想的。全真教的发展历史与胶东半岛这种特殊的神仙文化类型密不可分,而且与八仙传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钟吕金丹派倔起之后,对后代道教修持产生了巨大影响,南宋张紫阳为代表的南派丹法和金代王重阳为代表的北派丹法,均以钟吕为宗。此后道教内丹著作日见增多,逐渐取代外丹,成为道教修持之主流。

1、钟离权。钟离权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五月十八日上升;他在八仙中的名气地位较高,有关其人物原型,大约生于唐代(618~907)中期(800)前后;元代时,被全真教奉为“正阳祖师”。与其人物原型有关的神仙故事与神迹之盛传,约出现在五代宋初(907~960)之际。元世祖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 《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被讹为汉钟离,才被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25~220)咸阳人,官至东汉大将军。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东汉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345) ,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据载:钟离权得东华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后又遇华阳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轩辕黄帝所藏玉匣秘诀,遂成为真仙。后游庐山,遇吕洞宾,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后形成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钟离权真的遇到华阳真人的话,证明他的确是唐朝人。因为华阳真人(公元780年~861年)是唐代道士,姓施,名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今浙江省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人。入道后称栖真子,自号华阳子,世称华阳真人。 他的著作有:《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太白经》、《华阳真人秘诀》、《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记》(《钟吕传道集》、《真仙传道集》)、  《全唐文》中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有《闲居诗》百余首,《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另有诗集《西山集》十卷存世,其养生之说亦见于南宋曾慥编撰的《道枢》。

2、吕洞宾。吕洞宾生於798年(唐贞元十四年),卒年不详,是唐末着名的道学家、丹经诗人。宋元(960~1368)以来,道教各派特别是全真道尊其为师祖。吕洞宾,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唐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吕岩乃宦门之后,祖辈数世皆为朝廷显宦。上祖吕子臧,隋末拜登州剌史,又为南阳郡丞,後封为南阳郡公。至唐代,高祖吕諲,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吏部尚书。曾祖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祖父吕渭为礼部侍郎。吕渭生四子,其子吕温、吕恭、吕让皆居显位。吕让是吕岩之父,曾官拜海州剌史。直到862年(咸通三年)参加进士考试,吕洞宾才考中进士甲科,年已64岁。曾任五峰、庐山、浔阳(今九江市)县令。游庐山偶遇钟离权,浩然发栖隐之志,弃官从道,结茅於庐山等处。后又到中条九峰山(今芮城县大王镇西尧村北后山)、终南山等处,潜心学道。

宋元之间,全真道大兴,崇奉吕洞宾为师祖,逐使吕祖庙丶纯阳宫遍及南北各地。芮城县永乐镇招贤里系吕洞宾故里,被全真道视为祖庭之一。元初将吕公祠观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大纯阳万寿宫,俗称永乐宫。宫中纯阳殿五十二幅壁画为《纯阳帝君新游显化图》,即描绘吕氏作为神仙中人的一些“事迹”。吕洞宾多次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诏封:1119年(北宋宣和元年),诏封为妙通真人;1269年(元至元六年),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1310年(元至大三年),加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同时被全真道推为北五祖之一。在全真道的道观里,大都有吕祖殿或祠,供奉吕洞宾。吕氏着作有《九真玉书》丶《青山堂易说》丶《指玄篇秘注》。《全唐诗》中有诗四卷。《道藏辑要》录其诗作等。 所以后世演变出许许多多关於吕洞宾为人医病丶救度穷人丶惩除恶人的故事,并把各种神仙方术,神仙故事,都附会到吕洞宾身上,使他成为道教中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从宋代起吕洞宾信仰形成後,被道俗共同奉为八仙之一,且在八仙中最为着名。

吕洞宾改剑术为:第一断色欲,第二断贪嗔,第三断烦恼。他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以慈悲度世为成道的路径,强调慈悲博济为道,能修而行之者为仙。他和钟离权改变了修道着作(著作)理明法暗的状况,第一次向人们披露了修道的具体方法,强调精、气、神的整体修炼与阴阳五行观念的结合,是改外丹为内丹的重要人物。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五代宋初(907~960),流传甚盛,这与两宋(960~1279)之际钟吕金丹道内丹术的传播及大力宣传有关。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内丹术修仙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宋元时期诞生于胶东半岛的全真教与以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为代表的八仙有着密切的联系。胶东半岛特有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十分适合全真教的发展。全真教从创教、立教、扬教等都有意识地借重八仙,并与八仙传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王重阳在陕西遇仙证道,却无法在陕西广而大之,不得不东行至山东,去胶东半岛创立全真教。全真教诞生在具有深厚神仙文化气氛的胶东半岛,与钟、吕等八仙有着天然的联系,也与当时当地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十分印合。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天明灭,变幻无穷,海岛迷茫隐约,引人入胜,航海艰险神奇,富有刺激,海产丰富多彩,招人喜爱,容易引发人们的神奇联想和无限遐思。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神仙传说气氛,是中国神话两大来源之一的燕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大壑,名“归墟”,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仙山,“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纤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长生不老”。春秋战国之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皆派人入海寻仙。秦始皇派徐福率众入海求长生之药,也在胶东半岛留下了大量遗迹和史料、传说。此后传说中的神仙,如洪崖先生、麻姑等,道士如于吉、寇谦之等都与山东半岛有关。

三、全真教南宗与北宗。

1、南宗。中国道教全真教南宗初祖张伯端(984—1082),是浙江省天台平桥镇东林上庞村上张人。年少聪明好学,对儒释道三教经书,以及刑法、书算、医卜、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活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张伯端从一个充军的罪犯到道教南宗祖师,一生充满传奇,并著有论述内丹的经典著作《悟真篇》。《悟真篇·序》:“……后至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张伯端虽然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不同,他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2、北宗。中国金代道士王喆(1112~1170),是道教全真教(北宗)创始人。 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王重阳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金大定三年,功成丹圆,王重阳迁居刘蒋村。金大定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在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七人为弟子,建立全真道教团。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他的七个弟子,被后世称为全真教七真人。金大定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王喆的弟子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师王重阳,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丘处机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被成吉思汗封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在住持太极宫(今白云观)期间,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全真道教遂成为北方的主要道派。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之仙学仙话(3)

    道教之音 范俊波

    2013-04-12 12:45:13

    |
    道教追求幸福生活的路径之仙学仙话(3)
    |

    二、钟吕金丹道。

    内丹名词,自汉魏已有所显现,隋代青霞子苏元朗开始提倡,自此道教开始兴起内丹道;但真正大力倡导并形成的内丹流派,是从钟吕金丹道开始的。钟吕金丹道,兴起于隋唐,是由钟离权和吕洞宾倡导的,在道教又称内丹修炼术;即以人体为“炉鼎”,以人体内精气神为药物,运用内丹术去烧炼,可以使精气神凝为金丹(内丹)。丹在身中,一得永得,可身外有身,灵体可以飞升进入三清天,永享“人间极乐”。内丹之道由隋代青霞子苏元朗首开其说,既而有刘知古,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陈抟等发明道要,于是内丹道经典道书纷纷出现,如崔希范的《入药镜》,张元德的《丹论诀旨心鉴》,陶植的《陶真人内丹赋》,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董师元《龙虎元旨》,钟离权的《灵宝毕法》、《云房三十九章》,吕洞宾的《直指大丹歌》、《指玄篇》,钟离权(正阳子)又授吕“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诀”等,形成钟吕金丹道,至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阐明其道后,内丹道在道教更为盛行,成为道教徒最奥妙、最隐密的修仙之法。道藏本《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题正阳真人钟离权著,纯阳真人吕洞宾传,简称《灵宝毕法》,共上中下3卷。上卷名为《小乘安乐延年法》,中卷名为《中乘长生不死法》,下卷名为《大乘超凡入圣法》;三乘之法,其实是把内丹修炼分为三个阶段,皆有具体理论和方法,层层递进。钟、吕等八仙传说,在胶东半岛脍炙人口,崂山、昆嵛山、蓬莱等地都有其大量遗迹。在这种玄妙的神仙文化气氛中,诞生和传播以长生成仙为基础的全真道教,可以说是十分理想的。全真教的发展历史与胶东半岛这种特殊的神仙文化类型密不可分,而且与八仙传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钟吕金丹派倔起之后,对后代道教修持产生了巨大影响,南宋张紫阳为代表的南派丹法和金代王重阳为代表的北派丹法,均以钟吕为宗。此后道教内丹著作日见增多,逐渐取代外丹,成为道教修持之主流。

    1、钟离权。钟离权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五月十八日上升;他在八仙中的名气地位较高,有关其人物原型,大约生于唐代(618~907)中期(800)前后;元代时,被全真教奉为“正阳祖师”。与其人物原型有关的神仙故事与神迹之盛传,约出现在五代宋初(907~960)之际。元世祖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 《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都有他事迹的记载,只是后来被讹为汉钟离,才被附会为汉代人。《历代神仙通鉴》、《续文献通考》等书称,钟离权,复姓钟离,字寂道,号云房子,又号正阳子;东汉(25~220)咸阳人,官至东汉大将军。其父钟离章为东汉大将,其兄钟离简为东汉中郎将,后也得道成仙。而唐代确实有位叫钟离权的人,《全唐诗》录有他的三首绝句,并附有小传云:咸阳人,遇老人授仙诀,又遇华阳真人,上仙王玄甫(?~345) ,传道入崆峒山,自号云房先生,后仙去。”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还颇有一些仙味”,当是一位好道之人。据载:钟离权得东华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后又遇华阳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轩辕黄帝所藏玉匣秘诀,遂成为真仙。后游庐山,遇吕洞宾,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后形成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钟离权真的遇到华阳真人的话,证明他的确是唐朝人。因为华阳真人(公元780年~861年)是唐代道士,姓施,名肩吾,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今浙江省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人。入道后称栖真子,自号华阳子,世称华阳真人。 他的著作有:《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太白经》、《华阳真人秘诀》、《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记》(《钟吕传道集》、《真仙传道集》)、  《全唐文》中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有《闲居诗》百余首,《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另有诗集《西山集》十卷存世,其养生之说亦见于南宋曾慥编撰的《道枢》。

    2、吕洞宾。吕洞宾生於798年(唐贞元十四年),卒年不详,是唐末着名的道学家、丹经诗人。宋元(960~1368)以来,道教各派特别是全真道尊其为师祖。吕洞宾,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唐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人。吕岩乃宦门之后,祖辈数世皆为朝廷显宦。上祖吕子臧,隋末拜登州剌史,又为南阳郡丞,後封为南阳郡公。至唐代,高祖吕諲,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吏部尚书。曾祖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祖父吕渭为礼部侍郎。吕渭生四子,其子吕温、吕恭、吕让皆居显位。吕让是吕岩之父,曾官拜海州剌史。直到862年(咸通三年)参加进士考试,吕洞宾才考中进士甲科,年已64岁。曾任五峰、庐山、浔阳(今九江市)县令。游庐山偶遇钟离权,浩然发栖隐之志,弃官从道,结茅於庐山等处。后又到中条九峰山(今芮城县大王镇西尧村北后山)、终南山等处,潜心学道。

    宋元之间,全真道大兴,崇奉吕洞宾为师祖,逐使吕祖庙丶纯阳宫遍及南北各地。芮城县永乐镇招贤里系吕洞宾故里,被全真道视为祖庭之一。元初将吕公祠观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大纯阳万寿宫,俗称永乐宫。宫中纯阳殿五十二幅壁画为《纯阳帝君新游显化图》,即描绘吕氏作为神仙中人的一些“事迹”。吕洞宾多次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诏封:1119年(北宋宣和元年),诏封为妙通真人;1269年(元至元六年),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1310年(元至大三年),加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同时被全真道推为北五祖之一。在全真道的道观里,大都有吕祖殿或祠,供奉吕洞宾。吕氏着作有《九真玉书》丶《青山堂易说》丶《指玄篇秘注》。《全唐诗》中有诗四卷。《道藏辑要》录其诗作等。 所以后世演变出许许多多关於吕洞宾为人医病丶救度穷人丶惩除恶人的故事,并把各种神仙方术,神仙故事,都附会到吕洞宾身上,使他成为道教中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从宋代起吕洞宾信仰形成後,被道俗共同奉为八仙之一,且在八仙中最为着名。

    吕洞宾改剑术为:第一断色欲,第二断贪嗔,第三断烦恼。他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以慈悲度世为成道的路径,强调慈悲博济为道,能修而行之者为仙。他和钟离权改变了修道着作(著作)理明法暗的状况,第一次向人们披露了修道的具体方法,强调精、气、神的整体修炼与阴阳五行观念的结合,是改外丹为内丹的重要人物。关于吕洞宾的仙话传说,五代宋初(907~960),流传甚盛,这与两宋(960~1279)之际钟吕金丹道内丹术的传播及大力宣传有关。金元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宣扬其内丹术修仙教法,将钟离权、吕洞宾等推为北五祖,民间传说、杂剧戏谈等便与道教神仙相互演衍,八仙故事流传益广,内容益繁富。吕洞宾是八仙形成的核心;称之为吕祖,各地道观,尤其全真道观祭祀不辍。宋元时期诞生于胶东半岛的全真教与以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为代表的八仙有着密切的联系。胶东半岛特有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十分适合全真教的发展。全真教从创教、立教、扬教等都有意识地借重八仙,并与八仙传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王重阳在陕西遇仙证道,却无法在陕西广而大之,不得不东行至山东,去胶东半岛创立全真教。全真教诞生在具有深厚神仙文化气氛的胶东半岛,与钟、吕等八仙有着天然的联系,也与当时当地的神仙文化心理类型十分印合。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天明灭,变幻无穷,海岛迷茫隐约,引人入胜,航海艰险神奇,富有刺激,海产丰富多彩,招人喜爱,容易引发人们的神奇联想和无限遐思。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神仙传说气氛,是中国神话两大来源之一的燕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子·汤问》说,渤海之东有大壑,名“归墟”,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仙山,“其上台观皆金玉,禽兽皆纯缟,珠纤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长生不老”。春秋战国之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皆派人入海寻仙。秦始皇派徐福率众入海求长生之药,也在胶东半岛留下了大量遗迹和史料、传说。此后传说中的神仙,如洪崖先生、麻姑等,道士如于吉、寇谦之等都与山东半岛有关。

    三、全真教南宗与北宗。

    1、南宗。中国道教全真教南宗初祖张伯端(984—1082),是浙江省天台平桥镇东林上庞村上张人。年少聪明好学,对儒释道三教经书,以及刑法、书算、医卜、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活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张伯端从一个充军的罪犯到道教南宗祖师,一生充满传奇,并著有论述内丹的经典著作《悟真篇》。《悟真篇·序》:“……后至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张伯端虽然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不同,他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2、北宗。中国金代道士王喆(1112~1170),是道教全真教(北宗)创始人。 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王重阳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年。金大定三年,功成丹圆,王重阳迁居刘蒋村。金大定七年,独自乞食,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在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七人为弟子,建立全真道教团。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他的七个弟子,被后世称为全真教七真人。金大定十年携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4人返归关中,卒于开封途中。王喆的弟子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师王重阳,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丘处机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被成吉思汗封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在住持太极宫(今白云观)期间,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全真道教遂成为北方的主要道派。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