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2)

道教之音 佚名

2014-12-26 10:46:09

这段文字可以说明,在韩非看来:第一,学说上是有派别的,不仅有儒、墨这样的大派别,大派别在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分化。[1]要判断这些大、小学派(定世之学),不是很容易的,“自谓”与事实的情况都比较复杂。第二,不同学派学说的不同,主要是“取舍相反不同”,这和庄子所说各喜悦“道术”某一方面是一致的。

虽然学说的派别不好分,事实上又存在着不同的派别,汉初的司马谈把它们概括成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

顺便要指出,“务为治”、“所从言之异路”等思想,是从墨子、庄子、荀子、韩非一直发展而来的。这个看法极为重要,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观点。

司马谈所列六家,应该说就是当时的“显学”,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或者总结,他对于六家之“要旨”(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证和分析,但是没有列举各家的代表人物或者著作,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问题,而“道德”一家就是最大的问题之一。

首先,它和儒、墨、名、法等家不一样,连学派的名称都不很确定,司马谈自己既说“道德”家,又说“道家”。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老子、道家、道德、黄老这些词,常常是同一意义。说老子“修道德”、“言道德之意”或“言道家之用”,说老子的后学则多用“本于黄老”“学黄帝老子之言”或“修黄老道德之术”。不过,在讲庄子时,司马迁只说:“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没有用“黄老”,这是应注意到的。

其次,道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的问题。司马迁显然没有注意学说的分派,如《史记》的《老庄申韩列传》,主要讲的学术渊源,“皆源于道德之意”。又如,《孟子荀卿列传》更是如此,附记了慎到、田骈、接子、环渊一批“学黄老道德之术”的人,并没有注意他们的学术思想内容,而着意的是他们和所有各派的“稷下先生”一样,“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过,司马迁比司马谈还是前进了一步,不仅讲了各学派的特点,也涉及到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理图书,把诸子分成十大家。这十家分类虽不是专讲学术流派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按学派划分的,所谓“濡家者流”、“道家者流”……等等,流者派别也。从学术思想派别来说,其分类和具体划分有不少问题。这里就不具体说它了。

以上讲先秦学说分派别的历史发展。归结起来要指出几点:第一,学术上的派别是客观存在的;第二,学说的派别问题又是较为复杂的;第三,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发展史就有必要对派别问题重新讨论和认识。

学说上的派别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先秦的任何一家,其名称均非该派人物自己的叫法,“皆时人或后人所加,各有所取义”(蒋伯潜:《诸子通考·绪论·十家名称之取义》)。孔子为儒家的开山祖,未尝以“儒”自名其学派,《论语·雍也篇》:“汝为君子儒,母为小人儒”,并非讲儒家。一直到孟子、荀子,儒字的意义,亦非指儒家而言。只有《韩非子·显学篇》的儒、墨,才是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的意思。

道家的问题更复杂一些,谁是开山祖,一直有疑问,老子其人其书总有一些不同看法,早期道家究竟以哪些人为代表,都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但老子、庄子无疑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无疑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问题是在汉初“道家”名称出现时,就同时有“道家”和“道德家”的不同叫法,尤其是“汉初人言道家辄曰‘黄老’”(蒋伯潜:《诸子通考·诸子人物考·庄子及道家者流》)。该如何看待?我认为:

道家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关于“道”的思想开始得很早,在诸子学派形成之前和开始形成以后,都有不少关于“道”的理论。《老子》中的道,也是就原有的思想进行解释和发挥。诸子皆言道,或指事物的发展规律,或指道德、政治原则,如《易·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如各家所说的尧舜禹汤之道等等。但有那么一派着重讲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也讲事物发展规律之道,这就是道家。而第一个明确表达这种思想的就是《老子》,在先秦诸子中发挥这一思想比较充分的一个是《庄子》,另外就是被称之为黄老之学的著作。可以说道家在其形成过程中就有较明显的两派,如清人魏源所说:“有黄老之学,有老庄之学”(《魏源集·老子本义序》)。这几乎和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一样,老子之后道别为二了。

黄老,黄帝摆在老子之前,但事实上黄帝书比老子书晚出,黄帝书是后人伪讬的,是按《老子》的道论而造作的。汉代人也明明知道,却要以“黄老”名之。司马迁十分清楚:“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搢绅先生难以言之”(《史记·五帝本纪》),可他在《史记》中,左一个“黄老之学”,右一个“黄帝老子之术”。这显然是从俗了,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老庄之术,也是汉人的说法(《淮南子·要略》有“考验乎老庄之术”一语),魏晋以后老庄相连更为普遍,那是后话,这里不多说了。

作为老子的后学,黄老和老庄这两派孰先孰后呢?也可作些考证的,这里不想详考了,但有一个大致的看法,庄子的时间是比较确定的,《庄子》成书,老庄道家就形成了。黄老道家则相对复杂一些,一些“发明黄老道德之意”的人,或与庄子同时,或比庄子早一些,但没有一个中心代表人物,在战国时也还没有一部集中的突出的代表作品。战国时期或可以说有属于后来黄老道家学派的人,比较集中在齐国的稷下先生中,有些言黄老之意的作品,也多出自这些人手中。下面就谈谈“稷下黄老”。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2)

    道教之音 佚名

    2014-12-26 10:46:09

    |
    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2)
    |

    这段文字可以说明,在韩非看来:第一,学说上是有派别的,不仅有儒、墨这样的大派别,大派别在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分化。[1]要判断这些大、小学派(定世之学),不是很容易的,“自谓”与事实的情况都比较复杂。第二,不同学派学说的不同,主要是“取舍相反不同”,这和庄子所说各喜悦“道术”某一方面是一致的。

    虽然学说的派别不好分,事实上又存在着不同的派别,汉初的司马谈把它们概括成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

    顺便要指出,“务为治”、“所从言之异路”等思想,是从墨子、庄子、荀子、韩非一直发展而来的。这个看法极为重要,是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观点。

    司马谈所列六家,应该说就是当时的“显学”,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或者总结,他对于六家之“要旨”(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证和分析,但是没有列举各家的代表人物或者著作,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问题,而“道德”一家就是最大的问题之一。

    首先,它和儒、墨、名、法等家不一样,连学派的名称都不很确定,司马谈自己既说“道德”家,又说“道家”。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老子、道家、道德、黄老这些词,常常是同一意义。说老子“修道德”、“言道德之意”或“言道家之用”,说老子的后学则多用“本于黄老”“学黄帝老子之言”或“修黄老道德之术”。不过,在讲庄子时,司马迁只说:“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没有用“黄老”,这是应注意到的。

    其次,道家的代表人物和著作的问题。司马迁显然没有注意学说的分派,如《史记》的《老庄申韩列传》,主要讲的学术渊源,“皆源于道德之意”。又如,《孟子荀卿列传》更是如此,附记了慎到、田骈、接子、环渊一批“学黄老道德之术”的人,并没有注意他们的学术思想内容,而着意的是他们和所有各派的“稷下先生”一样,“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过,司马迁比司马谈还是前进了一步,不仅讲了各学派的特点,也涉及到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理图书,把诸子分成十大家。这十家分类虽不是专讲学术流派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按学派划分的,所谓“濡家者流”、“道家者流”……等等,流者派别也。从学术思想派别来说,其分类和具体划分有不少问题。这里就不具体说它了。

    以上讲先秦学说分派别的历史发展。归结起来要指出几点:第一,学术上的派别是客观存在的;第二,学说的派别问题又是较为复杂的;第三,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发展史就有必要对派别问题重新讨论和认识。

    学说上的派别虽然是客观存在,但先秦的任何一家,其名称均非该派人物自己的叫法,“皆时人或后人所加,各有所取义”(蒋伯潜:《诸子通考·绪论·十家名称之取义》)。孔子为儒家的开山祖,未尝以“儒”自名其学派,《论语·雍也篇》:“汝为君子儒,母为小人儒”,并非讲儒家。一直到孟子、荀子,儒字的意义,亦非指儒家而言。只有《韩非子·显学篇》的儒、墨,才是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的意思。

    道家的问题更复杂一些,谁是开山祖,一直有疑问,老子其人其书总有一些不同看法,早期道家究竟以哪些人为代表,都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但老子、庄子无疑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无疑是道家的代表著作。问题是在汉初“道家”名称出现时,就同时有“道家”和“道德家”的不同叫法,尤其是“汉初人言道家辄曰‘黄老’”(蒋伯潜:《诸子通考·诸子人物考·庄子及道家者流》)。该如何看待?我认为:

    道家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关于“道”的思想开始得很早,在诸子学派形成之前和开始形成以后,都有不少关于“道”的理论。《老子》中的道,也是就原有的思想进行解释和发挥。诸子皆言道,或指事物的发展规律,或指道德、政治原则,如《易·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如各家所说的尧舜禹汤之道等等。但有那么一派着重讲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同时也讲事物发展规律之道,这就是道家。而第一个明确表达这种思想的就是《老子》,在先秦诸子中发挥这一思想比较充分的一个是《庄子》,另外就是被称之为黄老之学的著作。可以说道家在其形成过程中就有较明显的两派,如清人魏源所说:“有黄老之学,有老庄之学”(《魏源集·老子本义序》)。这几乎和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一样,老子之后道别为二了。

    黄老,黄帝摆在老子之前,但事实上黄帝书比老子书晚出,黄帝书是后人伪讬的,是按《老子》的道论而造作的。汉代人也明明知道,却要以“黄老”名之。司马迁十分清楚:“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搢绅先生难以言之”(《史记·五帝本纪》),可他在《史记》中,左一个“黄老之学”,右一个“黄帝老子之术”。这显然是从俗了,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老庄之术,也是汉人的说法(《淮南子·要略》有“考验乎老庄之术”一语),魏晋以后老庄相连更为普遍,那是后话,这里不多说了。

    作为老子的后学,黄老和老庄这两派孰先孰后呢?也可作些考证的,这里不想详考了,但有一个大致的看法,庄子的时间是比较确定的,《庄子》成书,老庄道家就形成了。黄老道家则相对复杂一些,一些“发明黄老道德之意”的人,或与庄子同时,或比庄子早一些,但没有一个中心代表人物,在战国时也还没有一部集中的突出的代表作品。战国时期或可以说有属于后来黄老道家学派的人,比较集中在齐国的稷下先生中,有些言黄老之意的作品,也多出自这些人手中。下面就谈谈“稷下黄老”。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