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4)

道教之音 佚名

2014-12-26 10:46:09

三、“家人之言”及其意义

《史记·儒林列传》写道: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家人言”是什么意思?“有人释之为“一家之言”,这照字义上讲未尝不可。但全文意思看,从《史记》、《汉书》其他地方“家人”的用法看,似应解释为“一般人能读的书”,用现代话说,《老子》不过是通俗读物罢了。比较早的解释就是这个意思,如《史记》《索隐》:“服虔云:如家人言也。案:《老子道德篇》虽微妙难通,然近而观之,理国理身而已,故言:此家人之言也”。颜师古注《汉书》则说:“谓君家之人,无官职也”。师古注《汉书》此句为:“家人,犹言编户之人也。”但他注《董贤传》又说:“家人,犹言庶人也”。在汉代人口中,家人就是庶人,“家人,谓庶人之家也”。又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谷永谏成帝时说到:“陛下弃公乘之至贵,乐家人之贱事”,家人也显然指庶人而言,他下面接着就明说:“为庶人之事”

以上这一番考证,也许对“家人言”作一确切的理解是必要的。“家人言”不会是“一家之言”的意思,否则窦太后不会发“怒”,而且愤愤地回敬那么一句:“安得司空城旦书乎!”这后一句也值得说一下。《汉书》注云:“服虔曰:道家以儒、法为急,比之于律令”。服虔注释似乎认为是指儒法之书,与道家书相对。全文之意难解。我们不妨从“安得”二字来加以考虑,安者何也,“安得”的用法,如《史记·留侯世家》:“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又《陈丞相世家》:“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都是疑问副词。准此,则“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一句,可译为:“何以说是司空城旦之书呢!”“司空城旦”正是依着释为“僮隶”之“家人”而极言之,这里似乎与儒法、律令并无关系。

总之,《老子》书,事实上包括黄帝、老子之书,成为“家人言”,说明它的流行是极为广泛的。看看汉代,特别是汉初的情况,正是如此,无论是在朝的或者在野的,有许多人学“黄老之言”。如汉初的皇帝、皇后、文帝、景帝、窦太后,丞相、大臣陈平、张良、陆贾、曹参、贾谊、田叔、汲黯、郑当时以及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等等,一般知识分子有盖公、乐巨公、黄生、王生、邓章、杨王孙、安丘生以及司马季主等等可为代表。这些人多半收授弟子,从各方面发挥影响,例如司马季主“闲坐”于“卜肆”中,亦有“弟子三四人侍”,贾谊、宋中(中大夫)曾“獵缨正襟危坐”,听他“语数千言”,并且置疑问难。司马季主所言可说是黄老之“道术”,讲得宋中、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而深受启发,“再拜而辞,行洋洋也。出市门,仅能自上车,伏轼低头,卒不能出之。”(《史记·日者列传》)这是久久地陷入沉思之中。就此来看,贾谊诗文中有黄老思想的痕迹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以上事例都是王公大人、文人学士,似与“家人”无关,但也不可否认,有些人在为官之前,本也是“庶人”的。讲出身,甚至是比较下层的,如陈平之类的人。在野的知识分子,一般可以看作“庶人”。不过,“家人言”的主要意思是指它的流行之广,一般人都学它、讲它。老子、黄帝书可以说是当时的“畅销”书,有条件的人死后都要把它埋在身旁,如长沙马王堆出士之黄老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

这里,我们还要指出,黄老之学在汉初的兴盛,也是渊源有自的。前面已说到,齐国灭亡之后,稷下黄老的学分散了,他们人还在别的地方继续宣传黄老之学,已经去世的留下了著作发挥着影响。战国末年传黄老之学的人,《史记·乐毅列传》的记载是一个代表: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膠西,为曹相国师。”

我们认为,这仅只是一个系统,其他各地也还会有一些人,如汉初学黄老者的老师(没有留下姓名的老师),还有一些所谓“隐者”。如“乔隐士”之著《黔娄子》,居深山,“以鹖为冠”的“楚人”著《鹖冠子》,实际上又不是“隐者”,不过隐去其名罢了。至于这个阶段留下了哪些著作,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

对于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有更大影响的是《吕氏春秋》,它是稷下黄老分散之后,又一次大的集中。虽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汉初对于这部上似乎讳莫如深,但实际上“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在秦代和汉代都是公开或暗中传播的,《汉书·艺文志》有著录,高诱“家有此书”(《吕氏春秋》序),均可证明。很多人,特别是学黄老之人,收藏此书,阅读此书,从中学黄老之言,只不过心照不宣罢了,汉代的图书中有一些《吕氏春秋》的文字(如详加比较的话),就是很好的证明。

“家人言”经过汉初统治者的提介和实践,黄老之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吕氏春秋》水平更高的《淮南子》,它集黄老道家理论之大成,是黄老道家思想的总结性著作,是黄老道家学派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流传于世,而且“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它的学术地位很高,以至“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它的学术影响很大,有人拿该书“以劝后学”,高诱年少时,就曾“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诵举大义。”(引文见《淮南子》高诱叙)在某种意义上说,《淮南子》哺育和培养了整整两汉一代的知识分子,直到东汉末,在野的如王充,掌权的如诸葛亮(拙作《诸葛亮是秦汉新道家的殿军》),都可以说是黄老新道家的杰出代表。其他学派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受其影响,如有的同志在董仲舒的著作中找到与《淮南子》等黄老著作的共同语言,这是可以专题深入研究的问题,不再详说下去了。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4)

    道教之音 佚名

    2014-12-26 10:46:09

    |
    从“稷下黄老”到“家人之言”(4)
    |

    三、“家人之言”及其意义

    《史记·儒林列传》写道: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家人言”是什么意思?“有人释之为“一家之言”,这照字义上讲未尝不可。但全文意思看,从《史记》、《汉书》其他地方“家人”的用法看,似应解释为“一般人能读的书”,用现代话说,《老子》不过是通俗读物罢了。比较早的解释就是这个意思,如《史记》《索隐》:“服虔云:如家人言也。案:《老子道德篇》虽微妙难通,然近而观之,理国理身而已,故言:此家人之言也”。颜师古注《汉书》则说:“谓君家之人,无官职也”。师古注《汉书》此句为:“家人,犹言编户之人也。”但他注《董贤传》又说:“家人,犹言庶人也”。在汉代人口中,家人就是庶人,“家人,谓庶人之家也”。又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谷永谏成帝时说到:“陛下弃公乘之至贵,乐家人之贱事”,家人也显然指庶人而言,他下面接着就明说:“为庶人之事”

    以上这一番考证,也许对“家人言”作一确切的理解是必要的。“家人言”不会是“一家之言”的意思,否则窦太后不会发“怒”,而且愤愤地回敬那么一句:“安得司空城旦书乎!”这后一句也值得说一下。《汉书》注云:“服虔曰:道家以儒、法为急,比之于律令”。服虔注释似乎认为是指儒法之书,与道家书相对。全文之意难解。我们不妨从“安得”二字来加以考虑,安者何也,“安得”的用法,如《史记·留侯世家》:“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又《陈丞相世家》:“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都是疑问副词。准此,则“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一句,可译为:“何以说是司空城旦之书呢!”“司空城旦”正是依着释为“僮隶”之“家人”而极言之,这里似乎与儒法、律令并无关系。

    总之,《老子》书,事实上包括黄帝、老子之书,成为“家人言”,说明它的流行是极为广泛的。看看汉代,特别是汉初的情况,正是如此,无论是在朝的或者在野的,有许多人学“黄老之言”。如汉初的皇帝、皇后、文帝、景帝、窦太后,丞相、大臣陈平、张良、陆贾、曹参、贾谊、田叔、汲黯、郑当时以及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等等,一般知识分子有盖公、乐巨公、黄生、王生、邓章、杨王孙、安丘生以及司马季主等等可为代表。这些人多半收授弟子,从各方面发挥影响,例如司马季主“闲坐”于“卜肆”中,亦有“弟子三四人侍”,贾谊、宋中(中大夫)曾“獵缨正襟危坐”,听他“语数千言”,并且置疑问难。司马季主所言可说是黄老之“道术”,讲得宋中、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而深受启发,“再拜而辞,行洋洋也。出市门,仅能自上车,伏轼低头,卒不能出之。”(《史记·日者列传》)这是久久地陷入沉思之中。就此来看,贾谊诗文中有黄老思想的痕迹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以上事例都是王公大人、文人学士,似与“家人”无关,但也不可否认,有些人在为官之前,本也是“庶人”的。讲出身,甚至是比较下层的,如陈平之类的人。在野的知识分子,一般可以看作“庶人”。不过,“家人言”的主要意思是指它的流行之广,一般人都学它、讲它。老子、黄帝书可以说是当时的“畅销”书,有条件的人死后都要把它埋在身旁,如长沙马王堆出士之黄老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

    这里,我们还要指出,黄老之学在汉初的兴盛,也是渊源有自的。前面已说到,齐国灭亡之后,稷下黄老的学分散了,他们人还在别的地方继续宣传黄老之学,已经去世的留下了著作发挥着影响。战国末年传黄老之学的人,《史记·乐毅列传》的记载是一个代表: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膠西,为曹相国师。”

    我们认为,这仅只是一个系统,其他各地也还会有一些人,如汉初学黄老者的老师(没有留下姓名的老师),还有一些所谓“隐者”。如“乔隐士”之著《黔娄子》,居深山,“以鹖为冠”的“楚人”著《鹖冠子》,实际上又不是“隐者”,不过隐去其名罢了。至于这个阶段留下了哪些著作,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

    对于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有更大影响的是《吕氏春秋》,它是稷下黄老分散之后,又一次大的集中。虽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汉初对于这部上似乎讳莫如深,但实际上“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在秦代和汉代都是公开或暗中传播的,《汉书·艺文志》有著录,高诱“家有此书”(《吕氏春秋》序),均可证明。很多人,特别是学黄老之人,收藏此书,阅读此书,从中学黄老之言,只不过心照不宣罢了,汉代的图书中有一些《吕氏春秋》的文字(如详加比较的话),就是很好的证明。

    “家人言”经过汉初统治者的提介和实践,黄老之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吕氏春秋》水平更高的《淮南子》,它集黄老道家理论之大成,是黄老道家思想的总结性著作,是黄老道家学派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不仅流传于世,而且“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它的学术地位很高,以至“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它的学术影响很大,有人拿该书“以劝后学”,高诱年少时,就曾“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诵举大义。”(引文见《淮南子》高诱叙)在某种意义上说,《淮南子》哺育和培养了整整两汉一代的知识分子,直到东汉末,在野的如王充,掌权的如诸葛亮(拙作《诸葛亮是秦汉新道家的殿军》),都可以说是黄老新道家的杰出代表。其他学派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受其影响,如有的同志在董仲舒的著作中找到与《淮南子》等黄老著作的共同语言,这是可以专题深入研究的问题,不再详说下去了。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