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上)(5)

共识网 陈进国

2015-11-04 16:34:57

二、南沙群岛的庙宇史迹及其最新发展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最南和最大的群岛。其位于北纬3°40'至11°55',东经109°33'至117°50'。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南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

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早在三国时期康泰《扶南传》就用“涨海”指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史书所说的“千里长沙”当然也涵盖南沙群岛。明代以来我国渔民使用的各种《更路簿》所记载的南沙群岛地名(琼人俗名)最多、最具体。二战期间,法国、日本都试图侵占南沙群岛。1970年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共侵占了我国南沙数十个岛礁。

目前,南沙群岛有据可查的庙宇史迹,共有太平岛(台湾管辖)、中业岛(菲律宾侵占)、南子岛(菲律宾侵占)、北子岛(菲律宾侵占)、西月岛(菲律宾侵占)、马欢岛(菲律宾侵占)、南威岛(越南侵占)、南钥岛(越南侵占)、奈罗礁(越南侵占)、鸿庥岛(越南侵占)等岛屿。特别是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南沙岛礁后蓄意毁灭我国人民开发、经营、命名南沙群岛的历史证据。

1956年3月,菲律宾海事学校校长克洛马组织所谓“探险家”40余人,进窥我南疆,定名为所谓的“自由邦”,是为“克洛马事件”。1956年,台湾当局随即先后派出海军立威部队巡弋(6月2日-14日)、威远部队巡弋并屯驻太平岛(6月29日编组、7月11日登陆太平岛)、宁远部队(10月2日分巡南钥、中业岛、双子礁等,并再截获克洛马的训练船),巡弋并进驻南沙群岛。《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南沙行》(1956年国民党海军巡航南沙纪行,张振国)等文献,真实地实录了南沙群岛的庙宇遗迹,以及当时中国大陆军民登上太平岛上宣示主权所留下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等“反动标语”等(《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第五编之“立威部队侦巡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12页。)。

有鉴于南海诸岛庙宇史迹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的关键证据,笔者拟完整地摘录各种历史文献、考察报告、考古调查、口述资料等相关内容,并附出处于后(引文所附年份为作者考察或记录时间),略尽疏辨:

太平岛

(1)(伊都阿巴岛-太平岛)发现一间用树叶盖成的小屋,一块整齐的蕃薯地,一座小庙,里面有一只拜佛用的茶壶、装竹筷子的瓶子,还有中国渔民的家属神主。草屋里挂着一块木板,写着中国字,大意如下:“余乃船主黄德茂(Ti Mung),于三月中旬带粮食来此,但不见一人,余现将米留下放在石下藏着,余今去矣”。荒无人烟的神秘的一幕!(1933年)〔《关于黄德茂的情况调查》、《1933年法刊说海南渔民往南沙群岛从事渔业活动》,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34页、第564-565页;此系1933年8月28日香港《南华早报》以《法国新岛屿》为题刊转载的法国殖民者在《图解》(法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2)岛上有大陆常见的土地庙,用青砖砌盖,神主牌位上写着“福德土地龙神之位”。(1947年)(李景深:《南沙,我曾为你巡航》,载林道远编:《南沙告诉我们》,北京:海军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李景深系于1947年5月21日随国民党海军登上太平岛见证收复南沙主权。此文系其回忆录。)

(3)(太平岛)在丛林中有一座土地庙,门上悬有“有求必应”四个鲜明大字,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迹。(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6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1日登陆太平岛。)

(4)太平岛:渔民俗称“黄山马”,八十多年前,渔民在该岛西北部建庙一座,并以当时某人名命名曰“伏波庙”。渔民还在岛西北部挖水井一眼,种植椰子树二百棵左右。(1974年)(《琼海县潭门等地区渔民在西南沙群岛进行生产和居住情况的调查》(1974年1月26日整理),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1页。)

(5)在黄山马(今太平岛),还看到我们渔民先辈所建的天妃(天后婆)庙,用珊瑚垒砌低矮的小庙,我们到岛后都要去祈求保佑平安,这天妃庙建成至此时,至少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日本人也在岛上建庙,比较大,用石和砖垒砌,不知奉什么神,庙内安放有木盒,内盛死人骨灰。日本人建的庙是新的,我们渔民先辈所建的庙是旧的。听说日本庙后来被飞机炸毁了。(1977年)(《渔民梁安龙的口述材料》,1977年6月30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25页。)

中业岛

(1)现在虽无人居住于此,然而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由椰子林中之祠堂及掘井之遗迹观之,则可推想当时或者在此举行发祀,也未可知。(1918年)(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昭和15年12月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5页。小仓卯系于1918年到南沙群岛探险后回来写的书。)

(2)在太平岛与中业岛上,都有一座土地庙。这是我国数千年里风俗习惯的传统,那是几块宽大的石板所架成,三尺来高,二尺多宽,中间供养着石质的土地神像,虽经多年的风雨的侵蚀,而且已经驳杂模糊,而其雕塑的衣冠形式乃隐约可辨,其南威、南钥、西月等岛均有类式小庙。(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39-40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1日登陆太平岛,14日登陆中业岛。)

(3)当我们行至岛西端时,竟发现有竹制旗竿与绳子,并有几椽茅屋。这种茅屋的建造,颇有我国建筑之风味:竹竿为缘,阔叶为盖,中间铺以柔草。观其形像,似有人起居其间,但搜遍全岛每一角落,已空无一人,或许是我国渔民在此小憩后遗留的痕迹。茅屋东约十二公尺处,有水井一口,其形式与深处,与太平岛者相彷佛,而且亦极清澈可口,可供三五十人饮用。(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276-277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4日登陆中业岛。)

西月岛

(1)南海渔民亦常来此,建有神庙一,坟三,其为我国领土,亦无疑义。(1934年)(胡焕庸:《法日觊觎之南海诸岛》,载《外交评论》第3卷第5期,1934年5月。)

(2)该岛亦无人居留,岛之南端丛林间我立威部队于四十五年六月十一日所竖立之国旗,仍飘扬于岛上,旗杆以南靠海边有石板架成之小庙一座,无神位,旗杆下有石碑上题“西月岛”,旁刻“中华民国卅五年十二月立”,仍完整无损。(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43页。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7日登陆西月岛。)

(3)西月岛在太平岛的东北。……南端有椰树数株,……树旁有一石碑,刻“西月岛”三字,字甚大,笔力有劲,右旁刻“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十个小字。另外,在海边有石板架成之小庙一座,但已破坏不堪,上刻文字亦模糊不辨,也许是我早期渔民所建。庙北百码左右,有水井一口,直径达五十公分,亦因长久无人使用,水已污浊不能饮用了。紧靠井栏不远处,亦有石碑一块,但甚小,亦无字迹可寻。(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66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7日登陆西月岛。)

南威岛

(1)岛上西南部原有椰子树六株,其旁有一人工所凿水井,石彻土地庙一座,现椰树已全为风暴所摧毁,水井可食用,味极咸。(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50-52页。)

(2)岛的中央有石碑一具,刻“南威岛”三字,旁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一行小字。顺石碑走十数步,有百年古井一口,边缘满生绿苔,考为我国清代渔民所凿。岛西另有高丈许土地庙一座,内有香炉一只,但无神像,想因年久湮化了。(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72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9日登陆南威岛。)

(3)地面设施,仅有淡水井乙口,系土法筑成,其中淡水较太平岛略带咸味,惟尚能使用。另有木板搭成之小土地庙一座,中无神位,但有香炉一具,此外别无其他建筑物。(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第118页。台湾海军立威部队系于1956年6月9-10日登陆南威岛。)

南钥岛

(1)劳达岛(南钥岛)……岛上植物有新生之檬树,六棵椰子树及其他什树。现虽无人居住,然居住之遗迹犹新,在神龛所插棒香之香棒尚存。在一大树之下,有茅屋一间,旁有一茶壶,一炉灶。(1934年)(凌纯声:《法占南海诸岛之地理》,载《方志月刊》第7卷第5期,1934年4月;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255页。)

(2)该岛无人居留,亦无菲人所留字迹,仅有水泥块筑成之小庙一所,高约一公尺,内置壶一柄及饭碗数个。(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第148页。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康舰系于1956年7月20日登陆南钥岛宣示主权。)

(3)(南钥岛)发现一座石块架设的土地庙,其中供养有石质土地神像,内有酒杯两个,饭碗四只,酒壶一把,均系瓷质,虽说质素粗劣,但使我们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陆上的民间风味。岛上无其他建筑物,更无其他水井。而尤为可贵者,岛上唯有一根椰子树,特别高,特别直。(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78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20日登陆南钥岛。)

鸿庥岛

岛之中央丛林中有我国土地庙一座,内供有神像、香炉,庙旁对联,虽经多年风雨侵蚀,隐约犹可辨认,编者于民国卅八年四月巡视该岛,亦曾供奉香火,盖此岛常为我南海渔民前往渔捞处所之一也。(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49-50页。)

北子岛

(1)昔时闻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现在虽无人居住,但其房屋用地及墓地遗迹观之,也可推想。(1918年)(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昭和15年12月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7页。)

(2)在北子岛North langa(North cast cay,South west cay)有两座坟,碑一,载“同治十一年翁文芹、同治十三年吴○○”。(约在1939-1945年)(《新南群岛沿革略记》,台湾总督府档案抄本,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0页。1939年,日本入侵中国南沙群岛,划归台湾总督管辖,并妄改称“新南群岛”。)

(3)孤魂庙:相传清代同治年间,老渔民吴口天在石塘,也就是今天的南沙北子岛附近打鱼。……从清澜港来南沙群岛捕鱼的渔民发现了吴口天老汉的遗体,都痛哭流涕。大家用木板钉了一副棺材,把他安葬在北子岛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孤魂庙,还用这段木头雕了吴老汉的塑像,放在庙中。每年初一、十五,渔民都到这庙里拜祭,永远纪念这位勇斗妖婆娘的老汉。(1983年)(讲述者:佚名;1983年许和达采录于南沙群岛,载陈志勤、符军超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2002年9月。)

奈罗礁、马欢岛

在南沙各岛,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庙,铁峙(中业岛-引者加)、红草(西月岛)、黄山马(太平岛)、奈罗(信双子群岛)、罗孔(马欢岛)、第三(南钥岛)、鸟子峙(南威岛)等岛,都有我们渔民祖先建造的珊瑚庙。渔民到南沙后都要到庙里去祈求保佑平安和生产丰收。

渔民死在南沙的也不少,我亲自见到渔民林猷钊(文教人)死在黄山马,还有一个人保陵港的渔民死在第三。传说的就更多,‘一百零八个兄弟公’就是一例,108个兄弟中有72个孤魂和36个兄弟。72孤魂是我们渔民先辈在西、南沙下海作业过程中先后死去的,36个兄弟则是同在船上因遭风暴遇难的。

在南海航行曾流传一个传说,说天气恶劣时,桅顶有一颗星,这时就要用饭团投入海祭之,以保平安。传说这颗星是女神的化身。相传古代有个女人要去南洋,但船上规定不能带女的,若运载了女的就会运气不好,就会有全船覆没的危险。后来那个女人苦苦哀求,船上总簿心慈,把她关在箱里藏起来,送饭给她吃。一次送饭时被船主发现,就把那位女人推下海去,女的死后化为神,专门给人指点凶兆。

于是,每当天气不好时,桅顶就有一颗星。(1977年)(《渔民王安庆的口述资料》,1977年6月28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5-416页。)

从上述资料可知,我国渔民最早发现和开发了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和定居的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中国文明印迹。

渔民不仅在南沙群岛上修建各类庙宇,而且经常举行祭拜活动。而南沙群岛庙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妈祖庙(天后婆庙)、土地庙、孤魂庙(兄弟公庙)。庙宇供奉有石质或木雕的神像、香炉、陶瓷酒杯、酒壶,材质有珊瑚石板或木板、水泥等垒砌,并有抽签的签筒(太平岛所谓的装竹筷子的瓶子应该是签筒)、庙宇对联等,都是我国南海疍家发现和经营南沙群岛的最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化遗产。

(本文刊登于《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5期,作者陈进国)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上)(5)

    共识网 陈进国

    2015-11-04 16:34:57

    |
    南海诸岛庙宇史迹及其变迁辨析(上)(5)
    |

    二、南沙群岛的庙宇史迹及其最新发展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最南和最大的群岛。其位于北纬3°40'至11°55',东经109°33'至117°50'。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南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

    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早在三国时期康泰《扶南传》就用“涨海”指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史书所说的“千里长沙”当然也涵盖南沙群岛。明代以来我国渔民使用的各种《更路簿》所记载的南沙群岛地名(琼人俗名)最多、最具体。二战期间,法国、日本都试图侵占南沙群岛。1970年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共侵占了我国南沙数十个岛礁。

    目前,南沙群岛有据可查的庙宇史迹,共有太平岛(台湾管辖)、中业岛(菲律宾侵占)、南子岛(菲律宾侵占)、北子岛(菲律宾侵占)、西月岛(菲律宾侵占)、马欢岛(菲律宾侵占)、南威岛(越南侵占)、南钥岛(越南侵占)、奈罗礁(越南侵占)、鸿庥岛(越南侵占)等岛屿。特别是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南沙岛礁后蓄意毁灭我国人民开发、经营、命名南沙群岛的历史证据。

    1956年3月,菲律宾海事学校校长克洛马组织所谓“探险家”40余人,进窥我南疆,定名为所谓的“自由邦”,是为“克洛马事件”。1956年,台湾当局随即先后派出海军立威部队巡弋(6月2日-14日)、威远部队巡弋并屯驻太平岛(6月29日编组、7月11日登陆太平岛)、宁远部队(10月2日分巡南钥、中业岛、双子礁等,并再截获克洛马的训练船),巡弋并进驻南沙群岛。《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南沙行》(1956年国民党海军巡航南沙纪行,张振国)等文献,真实地实录了南沙群岛的庙宇遗迹,以及当时中国大陆军民登上太平岛上宣示主权所留下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毛泽东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等“反动标语”等(《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第五编之“立威部队侦巡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12页。)。

    有鉴于南海诸岛庙宇史迹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的关键证据,笔者拟完整地摘录各种历史文献、考察报告、考古调查、口述资料等相关内容,并附出处于后(引文所附年份为作者考察或记录时间),略尽疏辨:

    太平岛

    (1)(伊都阿巴岛-太平岛)发现一间用树叶盖成的小屋,一块整齐的蕃薯地,一座小庙,里面有一只拜佛用的茶壶、装竹筷子的瓶子,还有中国渔民的家属神主。草屋里挂着一块木板,写着中国字,大意如下:“余乃船主黄德茂(Ti Mung),于三月中旬带粮食来此,但不见一人,余现将米留下放在石下藏着,余今去矣”。荒无人烟的神秘的一幕!(1933年)〔《关于黄德茂的情况调查》、《1933年法刊说海南渔民往南沙群岛从事渔业活动》,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34页、第564-565页;此系1933年8月28日香港《南华早报》以《法国新岛屿》为题刊转载的法国殖民者在《图解》(法文)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2)岛上有大陆常见的土地庙,用青砖砌盖,神主牌位上写着“福德土地龙神之位”。(1947年)(李景深:《南沙,我曾为你巡航》,载林道远编:《南沙告诉我们》,北京:海军出版社,1988年,第244页。李景深系于1947年5月21日随国民党海军登上太平岛见证收复南沙主权。此文系其回忆录。)

    (3)(太平岛)在丛林中有一座土地庙,门上悬有“有求必应”四个鲜明大字,这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迹。(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6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1日登陆太平岛。)

    (4)太平岛:渔民俗称“黄山马”,八十多年前,渔民在该岛西北部建庙一座,并以当时某人名命名曰“伏波庙”。渔民还在岛西北部挖水井一眼,种植椰子树二百棵左右。(1974年)(《琼海县潭门等地区渔民在西南沙群岛进行生产和居住情况的调查》(1974年1月26日整理),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1页。)

    (5)在黄山马(今太平岛),还看到我们渔民先辈所建的天妃(天后婆)庙,用珊瑚垒砌低矮的小庙,我们到岛后都要去祈求保佑平安,这天妃庙建成至此时,至少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日本人也在岛上建庙,比较大,用石和砖垒砌,不知奉什么神,庙内安放有木盒,内盛死人骨灰。日本人建的庙是新的,我们渔民先辈所建的庙是旧的。听说日本庙后来被飞机炸毁了。(1977年)(《渔民梁安龙的口述材料》,1977年6月30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25页。)

    中业岛

    (1)现在虽无人居住于此,然而昔时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岛,由椰子林中之祠堂及掘井之遗迹观之,则可推想当时或者在此举行发祀,也未可知。(1918年)(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昭和15年12月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5页。小仓卯系于1918年到南沙群岛探险后回来写的书。)

    (2)在太平岛与中业岛上,都有一座土地庙。这是我国数千年里风俗习惯的传统,那是几块宽大的石板所架成,三尺来高,二尺多宽,中间供养着石质的土地神像,虽经多年的风雨的侵蚀,而且已经驳杂模糊,而其雕塑的衣冠形式乃隐约可辨,其南威、南钥、西月等岛均有类式小庙。(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39-40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1日登陆太平岛,14日登陆中业岛。)

    (3)当我们行至岛西端时,竟发现有竹制旗竿与绳子,并有几椽茅屋。这种茅屋的建造,颇有我国建筑之风味:竹竿为缘,阔叶为盖,中间铺以柔草。观其形像,似有人起居其间,但搜遍全岛每一角落,已空无一人,或许是我国渔民在此小憩后遗留的痕迹。茅屋东约十二公尺处,有水井一口,其形式与深处,与太平岛者相彷佛,而且亦极清澈可口,可供三五十人饮用。(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276-277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部队于1956年7月14日登陆中业岛。)

    西月岛

    (1)南海渔民亦常来此,建有神庙一,坟三,其为我国领土,亦无疑义。(1934年)(胡焕庸:《法日觊觎之南海诸岛》,载《外交评论》第3卷第5期,1934年5月。)

    (2)该岛亦无人居留,岛之南端丛林间我立威部队于四十五年六月十一日所竖立之国旗,仍飘扬于岛上,旗杆以南靠海边有石板架成之小庙一座,无神位,旗杆下有石碑上题“西月岛”,旁刻“中华民国卅五年十二月立”,仍完整无损。(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143页。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7日登陆西月岛。)

    (3)西月岛在太平岛的东北。……南端有椰树数株,……树旁有一石碑,刻“西月岛”三字,字甚大,笔力有劲,右旁刻“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十个小字。另外,在海边有石板架成之小庙一座,但已破坏不堪,上刻文字亦模糊不辨,也许是我早期渔民所建。庙北百码左右,有水井一口,直径达五十公分,亦因长久无人使用,水已污浊不能饮用了。紧靠井栏不远处,亦有石碑一块,但甚小,亦无字迹可寻。(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66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7日登陆西月岛。)

    南威岛

    (1)岛上西南部原有椰子树六株,其旁有一人工所凿水井,石彻土地庙一座,现椰树已全为风暴所摧毁,水井可食用,味极咸。(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50-52页。)

    (2)岛的中央有石碑一具,刻“南威岛”三字,旁注“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立”一行小字。顺石碑走十数步,有百年古井一口,边缘满生绿苔,考为我国清代渔民所凿。岛西另有高丈许土地庙一座,内有香炉一只,但无神像,想因年久湮化了。(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72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19日登陆南威岛。)

    (3)地面设施,仅有淡水井乙口,系土法筑成,其中淡水较太平岛略带咸味,惟尚能使用。另有木板搭成之小土地庙一座,中无神位,但有香炉一具,此外别无其他建筑物。(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第118页。台湾海军立威部队系于1956年6月9-10日登陆南威岛。)

    南钥岛

    (1)劳达岛(南钥岛)……岛上植物有新生之檬树,六棵椰子树及其他什树。现虽无人居住,然居住之遗迹犹新,在神龛所插棒香之香棒尚存。在一大树之下,有茅屋一间,旁有一茶壶,一炉灶。(1934年)(凌纯声:《法占南海诸岛之地理》,载《方志月刊》第7卷第5期,1934年4月;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255页。)

    (2)该岛无人居留,亦无菲人所留字迹,仅有水泥块筑成之小庙一所,高约一公尺,内置壶一柄及饭碗数个。(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之第五编《本军奉命侦巡南沙海域之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第148页。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康舰系于1956年7月20日登陆南钥岛宣示主权。)

    (3)(南钥岛)发现一座石块架设的土地庙,其中供养有石质土地神像,内有酒杯两个,饭碗四只,酒壶一把,均系瓷质,虽说质素粗劣,但使我们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陆上的民间风味。岛上无其他建筑物,更无其他水井。而尤为可贵者,岛上唯有一根椰子树,特别高,特别直。(1956年)(张振国:《南沙行》,载《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八,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78页。张振国系随台湾海军威远支队太昭舰系于1956年7月20日登陆南钥岛。)

    鸿庥岛

    岛之中央丛林中有我国土地庙一座,内供有神像、香炉,庙旁对联,虽经多年风雨侵蚀,隐约犹可辨认,编者于民国卅八年四月巡视该岛,亦曾供奉香火,盖此岛常为我南海渔民前往渔捞处所之一也。(1956年)(《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载《中国南海诸群岛文献汇编》九,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第49-50页。)

    北子岛

    (1)昔时闻有中华民国渔民居住于此。现在虽无人居住,但其房屋用地及墓地遗迹观之,也可推想。(1918年)(小仓卯之助:《暴风之岛》,昭和15年12月版,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7页。)

    (2)在北子岛North langa(North cast cay,South west cay)有两座坟,碑一,载“同治十一年翁文芹、同治十三年吴○○”。(约在1939-1945年)(《新南群岛沿革略记》,台湾总督府档案抄本,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570页。1939年,日本入侵中国南沙群岛,划归台湾总督管辖,并妄改称“新南群岛”。)

    (3)孤魂庙:相传清代同治年间,老渔民吴口天在石塘,也就是今天的南沙北子岛附近打鱼。……从清澜港来南沙群岛捕鱼的渔民发现了吴口天老汉的遗体,都痛哭流涕。大家用木板钉了一副棺材,把他安葬在北子岛上,为他修建了一座孤魂庙,还用这段木头雕了吴老汉的塑像,放在庙中。每年初一、十五,渔民都到这庙里拜祭,永远纪念这位勇斗妖婆娘的老汉。(1983年)(讲述者:佚名;1983年许和达采录于南沙群岛,载陈志勤、符军超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2002年9月。)

    奈罗礁、马欢岛

    在南沙各岛,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庙,铁峙(中业岛-引者加)、红草(西月岛)、黄山马(太平岛)、奈罗(信双子群岛)、罗孔(马欢岛)、第三(南钥岛)、鸟子峙(南威岛)等岛,都有我们渔民祖先建造的珊瑚庙。渔民到南沙后都要到庙里去祈求保佑平安和生产丰收。

    渔民死在南沙的也不少,我亲自见到渔民林猷钊(文教人)死在黄山马,还有一个人保陵港的渔民死在第三。传说的就更多,‘一百零八个兄弟公’就是一例,108个兄弟中有72个孤魂和36个兄弟。72孤魂是我们渔民先辈在西、南沙下海作业过程中先后死去的,36个兄弟则是同在船上因遭风暴遇难的。

    在南海航行曾流传一个传说,说天气恶劣时,桅顶有一颗星,这时就要用饭团投入海祭之,以保平安。传说这颗星是女神的化身。相传古代有个女人要去南洋,但船上规定不能带女的,若运载了女的就会运气不好,就会有全船覆没的危险。后来那个女人苦苦哀求,船上总簿心慈,把她关在箱里藏起来,送饭给她吃。一次送饭时被船主发现,就把那位女人推下海去,女的死后化为神,专门给人指点凶兆。

    于是,每当天气不好时,桅顶就有一颗星。(1977年)(《渔民王安庆的口述资料》,1977年6月28日,载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第415-416页。)

    从上述资料可知,我国渔民最早发现和开发了南沙群岛,从事渔业生产和定居的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中国文明印迹。

    渔民不仅在南沙群岛上修建各类庙宇,而且经常举行祭拜活动。而南沙群岛庙宇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妈祖庙(天后婆庙)、土地庙、孤魂庙(兄弟公庙)。庙宇供奉有石质或木雕的神像、香炉、陶瓷酒杯、酒壶,材质有珊瑚石板或木板、水泥等垒砌,并有抽签的签筒(太平岛所谓的装竹筷子的瓶子应该是签筒)、庙宇对联等,都是我国南海疍家发现和经营南沙群岛的最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化遗产。

    (本文刊登于《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5期,作者陈进国)

     

     

     

     

  • 共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