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伊斯兰教关于生死问题的对话(5)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 程群

2014-11-21 10:04:43

五、对待死亡的态度

人的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便必须面临着死亡问题。死亡是对于现世生命的否定、界限和终端。对于死亡的诠释是宗教学说中核心内容之一。道教、伊斯兰教在死亡问题上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虽然二者都认为存在着一个恐怖、阴森的地狱,但是同时指出存在着美妙而圆满的天堂。它们认为,人在现世之中只要以善为本,虔心向善,虔心修道或按照真主的要求皈依安拉,遵守戒律,就可以进入仙境或天园,获得后世永恒的幸福与美满。那么这样一来,在虔诚的信徒看来,死亡不再是生命走向寂灭,而是生命获得了新质。死亡也不再是可怕之事,而转化成值得庆幸与期待的事件。

在道教产生以前,道家就曾试图消解死亡的悲剧性质。道家不回避死亡,而是以超然、自由的心态对待它。在庄子看来,宇宙间的具体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是在本质与根源上却是相同的,所谓“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道通为一”、“万物一齐”。[16] (P32)这样,庄子在观念上消融或兼容了事物之间实际的对立与差别。在齐物的态度下,庄子参透了生死,提出齐生死的主张,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齐一,没有差别。“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死生存亡之一体”、“有无死生之一守”。[16] (P199)更进一步,庄子更惊世骇俗地断言:死亡是可喜和值得庆贺之事。《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其踞鼓盆而歌”。[16] (P674)庄子还借助笔下“髑髅见梦”的寓言,用更明确的语言大谈死亡之乐,“死,无君于上,无臣於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吾岂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16] (P675)那么,经过庄子观念上的转换,死亡的悲剧性被彻底消解,死亡不再是一件恐怖之事。

道门中人并不认为死亡是可怕之事,反而认为通过死亡可以致仙。道教认为,修仙得道之人的死亡叫作“尸解”,尸解有棺解(于棺中失其尸体,唯留爪发)、水解、火解、兵解、杖解等等多种方式。“尸解”往往是道门中人成仙的重要途径,而成仙则意味着生命获得了新质并将永恒延续下去。《抱朴子·论仙》中清楚的揭示了“尸解”是成仙的一条途径:

按汉《禁中起居注》云,少君之将去也,武帝梦与之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云太乙请少君。帝觉,以语左右曰:‘如我之梦,少君将舍我去矣。’数日,而少君称病死。久之,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近世壶公将费长房去,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皆托卒死,家殡埋之。积数年,而长房来归。又相识人见李意期将两弟子,皆在郫县,其家各发棺视之,三棺遂有竹杖一枚,以丹书符于杖。此皆尸解者也。[17] (P173)

通过“尸解”而成为神仙的例证在中比比皆是。试举两例,“马湘,字自然,杭州盐官人也。世为县之小吏,而湘独好经史,攻文学。乃随道士,天下遍游。后归江南,而常醉于湖州,堕霅溪。经日而出,衣不湿……明年,东川奏,剑州梓桐县道士马自然,白日上升。湘与东川谓人曰:我盐官人也,新羽化于浙西,今又为玉皇所诏,于此上升。以其事奏之,遂敕浙西道杭州覆之,发冢视棺,乃一竹杖而已”。[10] (P2487)这是说马湘死于浙西,不久,又现身东川梓桐,并且白日飞升,由地仙转化为天仙。又“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久在于东阳谷口,携弟子登崖穴,御六炁,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颜色日少……姚苌定长安,问嘉:朕应九五不?嘉曰:略当得。苌大怒曰:小道士答朕不恭。有司奏诛嘉及二弟子。苌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日。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枚”。[10] (P2411)这两例所说,都是修仙得道之士通过“尸解”——死亡的方式使生命获得新质——成为神仙之事。成为神仙意味着可以在天地之间可以获得永恒的乐趣,永享逍遥、快乐生活,葛洪曾描述了为仙之乐:

登虚蹑景,云攀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宝,行则逍遥太清。……或可以翼亮五帝,或可以监衘百灵,位可以不求而自致,膳可以咀茹华璚,……[17] (P193)

夫得仙者,或升太清,或翔紫霄,或造玄洲,或栖板桐;听钧天之乐,享九芝之馔;出携松羡于倒景之表,入宴常阳于瑶房之中。[17] (P182)在道门中人看来,修仙得道者通过“尸解”——死亡的方式转化为神仙,就是获得了永恒的欢乐。因此,在道教看来,死亡不再是恐怖与可悲之事,而是生命获得了新质,可以永享生之乐趣。伊斯兰教与道教看待死亡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即死亡并不可怕。

尽管真主在后世设置了可怖的火狱。但是,在虔诚而至善的穆斯林看来,火狱并非为他们准备的,死后他们将进入天园。因此,对他们来说,死亡不是恐怖的,而是美丽与值得期待的。伊斯兰教指出,只有“那些不服从安拉和他的使者,并且逾越了他(主)的限度的人”,才会“被置入火中,永远地居住在那里,并将遭受可耻的惩罚”。而那些服从安拉和他的使者的人,“将被允许进入下面有诸河流过的乐园,永远地居住在那里(指天园)”。[7] (P441)在今世服从安拉的至善者,“黑暗和羞辱将不会遮盖他们的脸。这些人是乐园的伙伴,他们将永远居住在其中”。[7] (P216)天园是穆斯林梦寐以求的理想归宿,那里是理想的生存环境,美妙而和谐。《古兰经》中关于天园美妙环境与生活的记载众多,在那里有“延展的荫凉”、“畅流的流水”、“丰富的鲜果”。[7] (P610)天园中有四条著名的河,它们是“永不无化的水河,滋味不变的奶河,使饮者快乐的酒河和纯净的蜜河”。在天园中,人们“将坐在镶着黄金和宝石的高椅上”,有“永不衰老的青年将在他们的周围侍候,拿着罐与杯和满杯纯净的饮料;他们不会因此头痛,也不会醉。和各种鲜果,任他们选择,和他们所向往的任何种飞禽的肉,和有美目晶莹的少女做伴,他们好像珍藏的珍珠一样”。[7] (P609)人们“在那里听不到空谈,也没有谎话”。[7] (P683)在那里也“听不到浮言滥语,也没有(任何)罪恶的言谈”,[7] (P610)只有彼此的祝福之声。在伊斯兰教看来,美妙的天园就是服从安拉、在现世行善者的永恒归宿。通过这种方式,“死亡”转化成了一扇现世生命通往后世永恒乐园的大门,死亡因此变得不再可怕,而成为美妙、令人神往之事。

总的来说,道教中人与穆斯林都认为,对于虔诚至善的现世生命来说,死亡绝对不是走向恐怖的地狱,也不是化为虚无,而是进入美妙天堂,获得永恒的欢乐与幸福。因此,死亡并不可怕。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道教与伊斯兰教关于生死问题的对话(5)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 程群

    2014-11-21 10:04:43

    |
    道教与伊斯兰教关于生死问题的对话(5)
    |

    五、对待死亡的态度

    人的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便必须面临着死亡问题。死亡是对于现世生命的否定、界限和终端。对于死亡的诠释是宗教学说中核心内容之一。道教、伊斯兰教在死亡问题上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虽然二者都认为存在着一个恐怖、阴森的地狱,但是同时指出存在着美妙而圆满的天堂。它们认为,人在现世之中只要以善为本,虔心向善,虔心修道或按照真主的要求皈依安拉,遵守戒律,就可以进入仙境或天园,获得后世永恒的幸福与美满。那么这样一来,在虔诚的信徒看来,死亡不再是生命走向寂灭,而是生命获得了新质。死亡也不再是可怕之事,而转化成值得庆幸与期待的事件。

    在道教产生以前,道家就曾试图消解死亡的悲剧性质。道家不回避死亡,而是以超然、自由的心态对待它。在庄子看来,宇宙间的具体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是在本质与根源上却是相同的,所谓“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道通为一”、“万物一齐”。[16] (P32)这样,庄子在观念上消融或兼容了事物之间实际的对立与差别。在齐物的态度下,庄子参透了生死,提出齐生死的主张,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死齐一,没有差别。“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死生存亡之一体”、“有无死生之一守”。[16] (P199)更进一步,庄子更惊世骇俗地断言:死亡是可喜和值得庆贺之事。《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其踞鼓盆而歌”。[16] (P674)庄子还借助笔下“髑髅见梦”的寓言,用更明确的语言大谈死亡之乐,“死,无君于上,无臣於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吾岂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16] (P675)那么,经过庄子观念上的转换,死亡的悲剧性被彻底消解,死亡不再是一件恐怖之事。

    道门中人并不认为死亡是可怕之事,反而认为通过死亡可以致仙。道教认为,修仙得道之人的死亡叫作“尸解”,尸解有棺解(于棺中失其尸体,唯留爪发)、水解、火解、兵解、杖解等等多种方式。“尸解”往往是道门中人成仙的重要途径,而成仙则意味着生命获得了新质并将永恒延续下去。《抱朴子·论仙》中清楚的揭示了“尸解”是成仙的一条途径:

    按汉《禁中起居注》云,少君之将去也,武帝梦与之共登嵩高山,半道,有使者乘龙持节,从云中下,云太乙请少君。帝觉,以语左右曰:‘如我之梦,少君将舍我去矣。’数日,而少君称病死。久之,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按《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近世壶公将费长房去,及道士李意期将两弟子去,皆托卒死,家殡埋之。积数年,而长房来归。又相识人见李意期将两弟子,皆在郫县,其家各发棺视之,三棺遂有竹杖一枚,以丹书符于杖。此皆尸解者也。[17] (P173)

    通过“尸解”而成为神仙的例证在中比比皆是。试举两例,“马湘,字自然,杭州盐官人也。世为县之小吏,而湘独好经史,攻文学。乃随道士,天下遍游。后归江南,而常醉于湖州,堕霅溪。经日而出,衣不湿……明年,东川奏,剑州梓桐县道士马自然,白日上升。湘与东川谓人曰:我盐官人也,新羽化于浙西,今又为玉皇所诏,于此上升。以其事奏之,遂敕浙西道杭州覆之,发冢视棺,乃一竹杖而已”。[10] (P2487)这是说马湘死于浙西,不久,又现身东川梓桐,并且白日飞升,由地仙转化为天仙。又“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久在于东阳谷口,携弟子登崖穴,御六炁,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颜色日少……姚苌定长安,问嘉:朕应九五不?嘉曰:略当得。苌大怒曰:小道士答朕不恭。有司奏诛嘉及二弟子。苌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日。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枚”。[10] (P2411)这两例所说,都是修仙得道之士通过“尸解”——死亡的方式使生命获得新质——成为神仙之事。成为神仙意味着可以在天地之间可以获得永恒的乐趣,永享逍遥、快乐生活,葛洪曾描述了为仙之乐:

    登虚蹑景,云攀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宝,行则逍遥太清。……或可以翼亮五帝,或可以监衘百灵,位可以不求而自致,膳可以咀茹华璚,……[17] (P193)

    夫得仙者,或升太清,或翔紫霄,或造玄洲,或栖板桐;听钧天之乐,享九芝之馔;出携松羡于倒景之表,入宴常阳于瑶房之中。[17] (P182)在道门中人看来,修仙得道者通过“尸解”——死亡的方式转化为神仙,就是获得了永恒的欢乐。因此,在道教看来,死亡不再是恐怖与可悲之事,而是生命获得了新质,可以永享生之乐趣。伊斯兰教与道教看待死亡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即死亡并不可怕。

    尽管真主在后世设置了可怖的火狱。但是,在虔诚而至善的穆斯林看来,火狱并非为他们准备的,死后他们将进入天园。因此,对他们来说,死亡不是恐怖的,而是美丽与值得期待的。伊斯兰教指出,只有“那些不服从安拉和他的使者,并且逾越了他(主)的限度的人”,才会“被置入火中,永远地居住在那里,并将遭受可耻的惩罚”。而那些服从安拉和他的使者的人,“将被允许进入下面有诸河流过的乐园,永远地居住在那里(指天园)”。[7] (P441)在今世服从安拉的至善者,“黑暗和羞辱将不会遮盖他们的脸。这些人是乐园的伙伴,他们将永远居住在其中”。[7] (P216)天园是穆斯林梦寐以求的理想归宿,那里是理想的生存环境,美妙而和谐。《古兰经》中关于天园美妙环境与生活的记载众多,在那里有“延展的荫凉”、“畅流的流水”、“丰富的鲜果”。[7] (P610)天园中有四条著名的河,它们是“永不无化的水河,滋味不变的奶河,使饮者快乐的酒河和纯净的蜜河”。在天园中,人们“将坐在镶着黄金和宝石的高椅上”,有“永不衰老的青年将在他们的周围侍候,拿着罐与杯和满杯纯净的饮料;他们不会因此头痛,也不会醉。和各种鲜果,任他们选择,和他们所向往的任何种飞禽的肉,和有美目晶莹的少女做伴,他们好像珍藏的珍珠一样”。[7] (P609)人们“在那里听不到空谈,也没有谎话”。[7] (P683)在那里也“听不到浮言滥语,也没有(任何)罪恶的言谈”,[7] (P610)只有彼此的祝福之声。在伊斯兰教看来,美妙的天园就是服从安拉、在现世行善者的永恒归宿。通过这种方式,“死亡”转化成了一扇现世生命通往后世永恒乐园的大门,死亡因此变得不再可怕,而成为美妙、令人神往之事。

    总的来说,道教中人与穆斯林都认为,对于虔诚至善的现世生命来说,死亡绝对不是走向恐怖的地狱,也不是化为虚无,而是进入美妙天堂,获得永恒的欢乐与幸福。因此,死亡并不可怕。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