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清剿太平军时期的南阳玄妙观(2)

网络 admin 刘迅,宋学立

2014-06-10 11:19:58

南阳地区道教的早期传说与历史:老君堂、 汉朝光复传说、与帝室的眷顾

南阳玄妙观直到中华帝国晚期才开始突显其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作为一座重要的全真丛林,关于它的起源和声望,地方传说多有载述。这些传说认为,这座玄妙早期辉煌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因此,在瞭解了地方传说对其早期历史的说法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为一座道教丛林的玄妙观的掘起了。

玄妙观座落于明代南阳府的西北部,始建于元朝末年,建立之初即名为“玄妙观”,是在一座破旧的道教宫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说,这座破败的道观最早可以一直追溯至汉代。1621年的一通碑刻记载,这座玄妙观可以追溯至汉唐时期。[7]汉代时期,在三清殿(这座道观的主要殿宇之一)的现址基础上曾建过老君堂。后者很可能是在西汉至东汉黄老崇拜的巅峰时期建立的。[8]老君堂的东面座落著一尊泥牛的雕像。这尊雕像石雕而成,以之纪念老子骑著青牛历尽艰险西行、脱离即将衰亡的周朝的历史。南阳的地方传说将泥牛的雕像与汉帝国统治的重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些传说的记载,汉朝的光复者刘秀(公元25年至57年当政)曾经率领军队发动对篡权者王莽(公元前45年至公元23年当政)的战争。期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与王莽的军队交恶。不幸的是,在南阳附近丢失了自己的战马。正当他为自己的安危深表忧虑和悲观的时候,老君堂前的泥牛雕像突然复活,并驮著刘秀渡过了一条河流,使其逃脱了敌军的追击,化险为夷。[9]

除了传说之外,南阳也是刘秀领导的光复军的主要活动范围。他领导的这支军队成功实现了汉朝的光复,并使他登上皇位,成为光武帝。[10]据称,南阳地区刘秀的一些亲眷一直是这一地区道教的实践者和资助者。南阳地区的一些最早的关于道教活动的记载充分展示了道教和东汉皇室之间的密切往来关系。在光武帝统治年间,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刘黄最先出资兴建了一座名为炼真宫的道观。这座道观座落于南阳市东25英里处的裕州,即现在方城县城。据称,湖阳公主本人也曾修习自我修炼之术。[11]另外一个出自南阳的汉皇室成员也是一位著名的道教自我修炼者。此人就是南阳公主,乃是效力王莽朝的王咸之妻。据说,她对道教的自我修炼非常痴迷。曾恳求丈夫与自己一起修道,但是后者并未答应她的请求去修道。为此,南阳公主隻身前往华山。据称,在登仙证道之前,她给后人留下了一双红鞋。当前往华山寻找妻子时,据说王咸发现南阳公主留下的那双红色的鞋子已经变成了石头。为了表达对南阳公主的敬仰之情,后人将她升仙之前留下鞋子的地方命名为“公主峰”。[12]帝国对道教的眷顾不只限于汉代。在将近湖阳公主登仙之后的两个世纪以后,她在方城的修道之所仍然是一座道观,而且在三国的早期(232年)还曾经历过重修。[13]

由此可见,很早以来,从玄妙观所在的基址的出现到中华帝国晚期这座全真道观地位的极大提升都是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的,即西汉时期的黄老崇拜,见诸于众多地方史册的关于汉代光复的历史以及汉帝国皇室对道教自我修炼的眷顾与参与。道教和帝国政治密切联系的传统在中世纪和中华帝国晚期也鲜有间断。

到了元代,南阳地区道教的历史与蒙古人的宗教政治的联系日趋紧密。由于蒙古人对各种宗教多採取寛容的政策,因此南阳地区众多古老的道教宫观从中受益匪浅。忽必烈当政的至元年间(1264~1294),南阳地区原有的全真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清朝初年的南阳地方志认为,元朝初年或者明朝初年南阳的这座曾用以崇祀老子的老君堂经历了重修,并被重新命名为玄妙观。[14]

不过,如果我们从下面这样一种历史背景来理解玄妙观的兴起与发展就更为妥当了,即自12世纪末至14世纪中期,在女真人和蒙古人的统治下,全真教在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呈现出一种不断发展壮大的势头。

13世纪初,在全真教早期最为活跃的领袖之一丘处机(1148~1227)及其众弟子的统领之下,南阳地区的全真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镇平县(南阳以西15英里的一座市镇)有一座名为太极观的全真道观,观中存有一方碑刻。据当地碑铭记载,这座太极观系丘处机在镇平逗留期间所创。据称,在撒马尔罕(Samarkand)蒙古帝国的营帐中与成吉思汗会面以后,丘处机在返程归国的途中曾在此地逗留。[15]不过,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根据其他一些史料的记载可知,南阳地区的全真教在金元时期就已经得到非常迅猛的发展。[16]

事实上,其他一些史料显示,到了金代末年全真教就已经在南阳地区站稳了脚跟。女真政权为蒙古人推翻以后不久(shortly after the fall of the Jurchen rule to the Mongols),金末著名诗人、史家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1190~1257)撰写的一篇文章充分阐释了新道派全真派在女真统治下的北中国地区的勃勃生机和扩张程度。其原话如下:全真教的发展“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17]。在金政权晚期的1226年至1231年间,元好问曾在镇平、内乡和南阳等地出任地方官。因此,他的观察完全是以自己对全真教在汉淮河流域发展状况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的。进一步而言,麻九畴(字知几,生于1183年,卒于1232年)金朝末年诗人、医家,也是元好问的朋友。此人曾经为南阳邓州的一座全真道观撰写过一通石刻碑铭。碑文也证实,金朝末年全真教在南阳地区的发展势头就已经相当活跃了。邓州拥有一座崇祀老子的古老的道观。金代末年,邓之镇防营偏校王立在这座道观的基础上建造了重阳观。根据麻九畴的记载,王立出生于山东登之蓬莱(自12世纪初以来,蓬莱就是全真教之大本营)。王立在青年时期,就得到了王重阳众弟子的点拨。作为地方官员戍守金朝边疆数十年以后,年迈的他对年轻时所学的全真教义仍然记忆犹新。凑巧的是,在南阳西部的邓州县正好座落著一座纪念老子的古老的宫观。因此,王立组织人力清除这座宫观中的杂草,并对之进行了重修。之后,挽留王道贤、韩炼真、刘志刚(均系王重阳的弟子)等几位道长主持这座道观。在征得朝廷的特许之后,王立将其命名为重阳观,以示对其师王重阳的怀念。在重修过程中,各种物资、神像、田産、修复工具和人力总计开销两万镪,均为王立全额出资。[18]

在金朝南京开封之外,也就是位于南阳地区西部的内乡县也是一位著名的全真大师的家乡。此人名为李志静(道号清真子,?~1250),和邓州的王立将军一样,也曾效力金庭,担任过将军。据地方志的记载,李志静原籍太原,15岁时考中武举,随之被任命担任女真军队中的一个中下层官员。他精通战术,尤其擅长骑射。金哀宗统治年间(1224~1234),李志静升任武义将军,奉命驻守战略要塞潼关。(潼关位于华北平原和中国西北部之间,将二者一分为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和众多仙传史料的俗套记载一样,据称李志静曾经遇到过一位云游道士。正是后者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与那位道者长谈之后,李志静决定抛弃官位、妻儿,并在南阳西部内乡县的平仁里定居。在那里,他以“清真子”道号自居,刻苦修行长达三十年之久,一直到1250年登仙证道。李志静辞世之后,为了表达这位道教自我修炼大师的怀念,众弟子在他原来修道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丹霞观。[19]

金代和元代初期这些全真教活动史迹乃是我们理解传奇性的历史人物丘处机及其在镇平创建太极观最好的历史背景。事实上,到了1224年,也就是他在撒马尔罕觐见成吉思汗凯旋回国以后,丘处机作为全真教的最高领袖深得这位蒙古可汗的赏识和信任。后者授予他管领天下所有僧道事务的权力。凭借著这种权力,通过兴建新的宫观、修复破旧荒废的、原来可能属于佛教或者地方宗教的庙宇等形式,丘处机及其众弟子在北中国地区大力发展全真教事业。他们经常会接管那些佛教的寺庙,并将其归入全真教门下。根据柳存仁(Liu Ts’un-yan)、裘蒂丝·柏林(Judith A. Berling)两位先生的研究,在元代初期佛教至少有230座寺庙归入了迅速扩张的道教全真派。[20]

全真教在南阳地区的扩张是沿著那些主要的、水旱两路的商贸路线展开的。这些商贸路线将今天的陕西中部、南部以及河南北部至西部、西南部的大型全真教中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元朝时期,在短短的九十年里南阳地区就兴建了14座新的道教宫观。在这些道观中,著名的德佑观(位于邓州城西部)系道士赵端所创,创建时间是忽必烈治下的中统年间(1261年)。[21]

至少在元朝初年统治者是支援全真教的发展的。为此,这个新生的道教全真派通过接管或者修复破旧的佛道庙宇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扩充自身的实力。在整个元代,南阳地区的几座早期道教宫观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复。内乡县城西南有一座石堂山,山上座落著一处名为普济宫的道院。这座道院在元代初期的大德年间(1297~1307)经历了大规模的重修。另外一处著名的道教宫观长生观座落于内乡县城以南的永清山上。这座长生观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在元代末年的至正年间(1341~1368)也曾经历过较大规模的扩建。[22]

13世纪全真教不断在全国扩展自己的势力期间,出身于南阳地区的一些全真道士逐渐荣升为北中国地区新兴的全真派的领袖人物。在这些高道中,最为杰出的当属赵道监。此人出生于南阳新野,乃是丘处机最为宠信的弟子之一。丘处机称其为“玄门柱石,天仙领袖”。据说,丘处机还将全真律法全面而直接地传授予他。因此,后世的龙门派领袖们将其尊为传戒律师之第一人。据称,13世纪时,赵道监曾在元大都最具威望的白云观内担任方丈长达近三十年之久。[23]

如此说来,全真教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就成为了理解南阳玄妙观创制的宏大历史背景,尽管我们不知晓这座全真道观创立的具体时间和情况。总之,根据1461年明代地方志的记载可知,南阳玄妙观始建于1371年。不过,除此之外,这部方志并未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24]完颜麟庆(字见亭,1791~1846)给出了一个比1371年稍早的创建日期。麟庆的祖父完颜岱(字晓岩,?~1801)在南阳担任知府期间,麟庆在南阳降生,并在当地长大。他对这一地区非常熟悉,而且长大后效力于道光朝期间还曾再次拜访南阳。在完颜麟庆看来,这座玄妙观建于元朝末年的至正中期(1341~1370)。[25]另外一则史料称,明代初年,一个名叫李云庵的道士在汉代老君堂的基础上重建了这座玄妙观。[26]

总而言之,玄妙观自创建之初就与明帝国、封藩以及明地方官员建立了常规化的往来关系。1382年,洪武帝颁布了对宗教事务严加管控的政令。随之礼部在明帝国的各级政府设司专门监管道教事务。道纪司即是明政府专门管理道教的机构,其中设有都记一名、副都记一名。地方府县也设有专门的道教管理机构,由地方宫观经过考核的道士担任道官。1382年,南阳地方政府在玄妙观组建了道纪司。玄妙观的方丈同时兼任都记。根据一部现代史料的记载,直到1640年以前道纪司一直设在玄妙观。之后,被移至武侯祠。武侯祠是一座位于南阳城西南角的道观,属玄妙观的下院,同时也是教授儒家经典的府学的所在地。[27]

 

  • 共10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页
  • 关注道教之音官方微信
    |

    十九世纪中叶清剿太平军时期的南阳玄妙观(2)

    网络 admin 刘迅,宋学立

    2014-06-10 11:19:58

    |
    十九世纪中叶清剿太平军时期的南阳玄妙观(2)
    |

    南阳地区道教的早期传说与历史:老君堂、 汉朝光复传说、与帝室的眷顾

    南阳玄妙观直到中华帝国晚期才开始突显其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作为一座重要的全真丛林,关于它的起源和声望,地方传说多有载述。这些传说认为,这座玄妙早期辉煌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因此,在瞭解了地方传说对其早期历史的说法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作为一座道教丛林的玄妙观的掘起了。

    玄妙观座落于明代南阳府的西北部,始建于元朝末年,建立之初即名为“玄妙观”,是在一座破旧的道教宫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说,这座破败的道观最早可以一直追溯至汉代。1621年的一通碑刻记载,这座玄妙观可以追溯至汉唐时期。[7]汉代时期,在三清殿(这座道观的主要殿宇之一)的现址基础上曾建过老君堂。后者很可能是在西汉至东汉黄老崇拜的巅峰时期建立的。[8]老君堂的东面座落著一尊泥牛的雕像。这尊雕像石雕而成,以之纪念老子骑著青牛历尽艰险西行、脱离即将衰亡的周朝的历史。南阳的地方传说将泥牛的雕像与汉帝国统治的重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些传说的记载,汉朝的光复者刘秀(公元25年至57年当政)曾经率领军队发动对篡权者王莽(公元前45年至公元23年当政)的战争。期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与王莽的军队交恶。不幸的是,在南阳附近丢失了自己的战马。正当他为自己的安危深表忧虑和悲观的时候,老君堂前的泥牛雕像突然复活,并驮著刘秀渡过了一条河流,使其逃脱了敌军的追击,化险为夷。[9]

    除了传说之外,南阳也是刘秀领导的光复军的主要活动范围。他领导的这支军队成功实现了汉朝的光复,并使他登上皇位,成为光武帝。[10]据称,南阳地区刘秀的一些亲眷一直是这一地区道教的实践者和资助者。南阳地区的一些最早的关于道教活动的记载充分展示了道教和东汉皇室之间的密切往来关系。在光武帝统治年间,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刘黄最先出资兴建了一座名为炼真宫的道观。这座道观座落于南阳市东25英里处的裕州,即现在方城县城。据称,湖阳公主本人也曾修习自我修炼之术。[11]另外一个出自南阳的汉皇室成员也是一位著名的道教自我修炼者。此人就是南阳公主,乃是效力王莽朝的王咸之妻。据说,她对道教的自我修炼非常痴迷。曾恳求丈夫与自己一起修道,但是后者并未答应她的请求去修道。为此,南阳公主隻身前往华山。据称,在登仙证道之前,她给后人留下了一双红鞋。当前往华山寻找妻子时,据说王咸发现南阳公主留下的那双红色的鞋子已经变成了石头。为了表达对南阳公主的敬仰之情,后人将她升仙之前留下鞋子的地方命名为“公主峰”。[12]帝国对道教的眷顾不只限于汉代。在将近湖阳公主登仙之后的两个世纪以后,她在方城的修道之所仍然是一座道观,而且在三国的早期(232年)还曾经历过重修。[13]

    由此可见,很早以来,从玄妙观所在的基址的出现到中华帝国晚期这座全真道观地位的极大提升都是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的,即西汉时期的黄老崇拜,见诸于众多地方史册的关于汉代光复的历史以及汉帝国皇室对道教自我修炼的眷顾与参与。道教和帝国政治密切联系的传统在中世纪和中华帝国晚期也鲜有间断。

    到了元代,南阳地区道教的历史与蒙古人的宗教政治的联系日趋紧密。由于蒙古人对各种宗教多採取寛容的政策,因此南阳地区众多古老的道教宫观从中受益匪浅。忽必烈当政的至元年间(1264~1294),南阳地区原有的全真教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清朝初年的南阳地方志认为,元朝初年或者明朝初年南阳的这座曾用以崇祀老子的老君堂经历了重修,并被重新命名为玄妙观。[14]

    不过,如果我们从下面这样一种历史背景来理解玄妙观的兴起与发展就更为妥当了,即自12世纪末至14世纪中期,在女真人和蒙古人的统治下,全真教在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呈现出一种不断发展壮大的势头。

    13世纪初,在全真教早期最为活跃的领袖之一丘处机(1148~1227)及其众弟子的统领之下,南阳地区的全真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镇平县(南阳以西15英里的一座市镇)有一座名为太极观的全真道观,观中存有一方碑刻。据当地碑铭记载,这座太极观系丘处机在镇平逗留期间所创。据称,在撒马尔罕(Samarkand)蒙古帝国的营帐中与成吉思汗会面以后,丘处机在返程归国的途中曾在此地逗留。[15]不过,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根据其他一些史料的记载可知,南阳地区的全真教在金元时期就已经得到非常迅猛的发展。[16]

    事实上,其他一些史料显示,到了金代末年全真教就已经在南阳地区站稳了脚跟。女真政权为蒙古人推翻以后不久(shortly after the fall of the Jurchen rule to the Mongols),金末著名诗人、史家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1190~1257)撰写的一篇文章充分阐释了新道派全真派在女真统治下的北中国地区的勃勃生机和扩张程度。其原话如下:全真教的发展“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17]。在金政权晚期的1226年至1231年间,元好问曾在镇平、内乡和南阳等地出任地方官。因此,他的观察完全是以自己对全真教在汉淮河流域发展状况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的。进一步而言,麻九畴(字知几,生于1183年,卒于1232年)金朝末年诗人、医家,也是元好问的朋友。此人曾经为南阳邓州的一座全真道观撰写过一通石刻碑铭。碑文也证实,金朝末年全真教在南阳地区的发展势头就已经相当活跃了。邓州拥有一座崇祀老子的古老的道观。金代末年,邓之镇防营偏校王立在这座道观的基础上建造了重阳观。根据麻九畴的记载,王立出生于山东登之蓬莱(自12世纪初以来,蓬莱就是全真教之大本营)。王立在青年时期,就得到了王重阳众弟子的点拨。作为地方官员戍守金朝边疆数十年以后,年迈的他对年轻时所学的全真教义仍然记忆犹新。凑巧的是,在南阳西部的邓州县正好座落著一座纪念老子的古老的宫观。因此,王立组织人力清除这座宫观中的杂草,并对之进行了重修。之后,挽留王道贤、韩炼真、刘志刚(均系王重阳的弟子)等几位道长主持这座道观。在征得朝廷的特许之后,王立将其命名为重阳观,以示对其师王重阳的怀念。在重修过程中,各种物资、神像、田産、修复工具和人力总计开销两万镪,均为王立全额出资。[18]

    在金朝南京开封之外,也就是位于南阳地区西部的内乡县也是一位著名的全真大师的家乡。此人名为李志静(道号清真子,?~1250),和邓州的王立将军一样,也曾效力金庭,担任过将军。据地方志的记载,李志静原籍太原,15岁时考中武举,随之被任命担任女真军队中的一个中下层官员。他精通战术,尤其擅长骑射。金哀宗统治年间(1224~1234),李志静升任武义将军,奉命驻守战略要塞潼关。(潼关位于华北平原和中国西北部之间,将二者一分为二,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和众多仙传史料的俗套记载一样,据称李志静曾经遇到过一位云游道士。正是后者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与那位道者长谈之后,李志静决定抛弃官位、妻儿,并在南阳西部内乡县的平仁里定居。在那里,他以“清真子”道号自居,刻苦修行长达三十年之久,一直到1250年登仙证道。李志静辞世之后,为了表达这位道教自我修炼大师的怀念,众弟子在他原来修道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丹霞观。[19]

    金代和元代初期这些全真教活动史迹乃是我们理解传奇性的历史人物丘处机及其在镇平创建太极观最好的历史背景。事实上,到了1224年,也就是他在撒马尔罕觐见成吉思汗凯旋回国以后,丘处机作为全真教的最高领袖深得这位蒙古可汗的赏识和信任。后者授予他管领天下所有僧道事务的权力。凭借著这种权力,通过兴建新的宫观、修复破旧荒废的、原来可能属于佛教或者地方宗教的庙宇等形式,丘处机及其众弟子在北中国地区大力发展全真教事业。他们经常会接管那些佛教的寺庙,并将其归入全真教门下。根据柳存仁(Liu Ts’un-yan)、裘蒂丝·柏林(Judith A. Berling)两位先生的研究,在元代初期佛教至少有230座寺庙归入了迅速扩张的道教全真派。[20]

    全真教在南阳地区的扩张是沿著那些主要的、水旱两路的商贸路线展开的。这些商贸路线将今天的陕西中部、南部以及河南北部至西部、西南部的大型全真教中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元朝时期,在短短的九十年里南阳地区就兴建了14座新的道教宫观。在这些道观中,著名的德佑观(位于邓州城西部)系道士赵端所创,创建时间是忽必烈治下的中统年间(1261年)。[21]

    至少在元朝初年统治者是支援全真教的发展的。为此,这个新生的道教全真派通过接管或者修复破旧的佛道庙宇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提升自己的地位,扩充自身的实力。在整个元代,南阳地区的几座早期道教宫观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复。内乡县城西南有一座石堂山,山上座落著一处名为普济宫的道院。这座道院在元代初期的大德年间(1297~1307)经历了大规模的重修。另外一处著名的道教宫观长生观座落于内乡县城以南的永清山上。这座长生观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在元代末年的至正年间(1341~1368)也曾经历过较大规模的扩建。[22]

    13世纪全真教不断在全国扩展自己的势力期间,出身于南阳地区的一些全真道士逐渐荣升为北中国地区新兴的全真派的领袖人物。在这些高道中,最为杰出的当属赵道监。此人出生于南阳新野,乃是丘处机最为宠信的弟子之一。丘处机称其为“玄门柱石,天仙领袖”。据说,丘处机还将全真律法全面而直接地传授予他。因此,后世的龙门派领袖们将其尊为传戒律师之第一人。据称,13世纪时,赵道监曾在元大都最具威望的白云观内担任方丈长达近三十年之久。[23]

    如此说来,全真教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就成为了理解南阳玄妙观创制的宏大历史背景,尽管我们不知晓这座全真道观创立的具体时间和情况。总之,根据1461年明代地方志的记载可知,南阳玄妙观始建于1371年。不过,除此之外,这部方志并未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24]完颜麟庆(字见亭,1791~1846)给出了一个比1371年稍早的创建日期。麟庆的祖父完颜岱(字晓岩,?~1801)在南阳担任知府期间,麟庆在南阳降生,并在当地长大。他对这一地区非常熟悉,而且长大后效力于道光朝期间还曾再次拜访南阳。在完颜麟庆看来,这座玄妙观建于元朝末年的至正中期(1341~1370)。[25]另外一则史料称,明代初年,一个名叫李云庵的道士在汉代老君堂的基础上重建了这座玄妙观。[26]

    总而言之,玄妙观自创建之初就与明帝国、封藩以及明地方官员建立了常规化的往来关系。1382年,洪武帝颁布了对宗教事务严加管控的政令。随之礼部在明帝国的各级政府设司专门监管道教事务。道纪司即是明政府专门管理道教的机构,其中设有都记一名、副都记一名。地方府县也设有专门的道教管理机构,由地方宫观经过考核的道士担任道官。1382年,南阳地方政府在玄妙观组建了道纪司。玄妙观的方丈同时兼任都记。根据一部现代史料的记载,直到1640年以前道纪司一直设在玄妙观。之后,被移至武侯祠。武侯祠是一座位于南阳城西南角的道观,属玄妙观的下院,同时也是教授儒家经典的府学的所在地。[27]

     

  • 共10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下一页
  • 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